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他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作为主流媒体的各级电视台,理应进一步重视并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在移动新媒体时代,微视频作为网络时代一种主流的传播形式,因其微时长、微投入、微制作、传播快且互动性强的草根特性而深受主流媒体的大力推崇与热力追捧。当下,地方电视台完全可以借助并利用微视频的优势特点,致力于微视精品的策划与摄制,努力在挖掘地缘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上,勇于担当,并有所作为。
从2016年春季起,宜宾广播电视台即积极参与到了“百部看四川”微视工程的精品创作中,至今己制作和展播了《一竹一刀惊天地》、《天下第一刀有胆你就来》、《熊猫大餐的“三宗罪”》、《酒香弥漫的长江第一城》、《筠连粉条》等几部微视精品,并在国家级、省级的微视频大赛中多次获奖。
一、推“民间艺人”,颂扬闪光的传统美德
在川南宜宾,位于长宁县和江安县的“蜀南竹海”享有“中国最美十大森林”美誉,那里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中国竹工艺大师、四川江安县人——何华一。江安县竹簧工艺是四川省汉族传统竹雕工艺品之一,是宜宾市乃至四川省的竹文化显著符号。时长不足2分30秒的微视频《一竹一刀惊天地》运用简洁精当的解说,赏心悦目的画面,记录了一段楠竹如何在一位民间工艺大师的手下“妙刀生花”。全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我从二十岁开始学习竹雕。这是个艰辛的过程。而第一步,就从选择适合雕刻的材料开始。只有那些生长在映湾里,存活了四五年的竹子,才符合最苛刻的要求。经过处理的竹筒,成了最好的原材料,而我创作的灵感,则来自于这碧波荡漾的竹海。”
一溜奇特的刀具,一截普通的竹子,何华一成就了一件件精彩绝伦的竹雕艺术品。在常人看来不起眼的竹子,却成了他一生的事业伴侣。用手中的刻刀,何华一已将竹子完成华丽的转身,赋予了它新的生命,成为一件件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品。而他也在遮天蔽日的蜀南竹海里,寻找心灵的归宿,感悟人生的真谛。正如片中说道。“在这里,可以聆听最纯净的声音。在这里,可以参透天地间的奥秘。在这里,可以领悟人生哲理。每一竹都是画家手中的画笔,每一刀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晶,褪去了原来的青色,历经磨难,又被赋予新的生命。这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犹如人生。”
二、捧“特色美食”,传扬鲜明的地缘文化
在宜宾市筠连县,有一种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那就是“筠连粉条”。筠连粉条历史悠久,己有4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就有上百家手工粉条作坊。然而无论岁月怎样交替,大工业时代下机器制造如何便捷,筠连人始终坚持用最传统的手工技法制作粉条。小小粉条商机无限,据不完全统计,筠连粉条加工作坊和企业比到了数百家,全县每年共加工粉条20000余吨,其中进入市场的超过10000吨,逐步形成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产业。
每天清晨,氤氲在筠连县城上空的雾气还没有散去,然而忙碌己然开始。当地人的一天,几乎都是从街头的一碗水粉开始的。这一碗碗各式水粉里面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魅力而让男女老少好吃客们欲罢不能?在筠连随处可见的水粉店里又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带着诸多疑问,片长5分30秒的微视频《筠连粉条》逐一加以“揭秘”。
来自地表深层的冷泉水,成了制作筠连水粉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纯手工制作是筠连水粉的精髓,当泉水的甘甜遇上筠连红薯的香糯。红薯粉因特有的细滑、柔嫩被慢慢激发,不仅细滑柔嫩,筋力绵软,还明而不透,细而不断。
微视频《筠连粉条》旨在告诉大家:筠连人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带给了筠连粉条不息的生命力。以水粉为代表的筠连粉条,于当地人,早已不是简单的街头饮食,更是手工传承下的精湛技艺和宝贵财富。绪连粉条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着来自八方的食客,它的美好,在于味蕾上千变万化的格局,在于由始至终对手工制作的执着,这种燃情于心的热烈奔放,既是筠连人对口味的追求,更是筠连粉条展现于世界时最本真的形象。
三、挺“民俗活动”,弘扬浓郁的乡土风情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四大抗日战争文化中心之一的李庄镇,每年都会举办“中国李庄白肉文化节”,其中就有“李庄第一刀客”比赛,决出的前三名被分别授予响当当的“金牌刀客”、“银牌刀客”和“铜牌刀客”称号。微视频《天下第一刀有胆你就来》全长5分钟,正是采用纪实加蒙太奇的叙事表现手法,生动展现出了“李庄第一刀客”的诞生过程。
片中解说风趣幽默“话说每年的六月,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李庄,会在江湖上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各路大厨竞相云集古镇,以刀会友,一决雌雄。这一把把大刀,是大厨们为了片李庄白肉,专门找工匠打制而成。每把大刀有两斤的重量,尺寸大小更是普通菜刀的2倍。大厨们磨刀霍霍,不是耍威风,而是为了让大刀时刻保持锋利。”
大厨们用大刀片的猪肉,可是川菜独有的李庄白肉。一头两百多斤的肥猪,只选取五斤左右的二刀肉可用来制作李庄白肉。不仅选料精,李庄白肉的刀工更细。手艺高超的厨师片出的肉片,薄厚均匀,每片长可达30厘米,宽20厘米,厚仅有1至2毫米。真有“刀切肉片片似刀,薄如蝉翼翼透明”的效果。
为什么李庄白肉要用刀来片,而不用刀来切呢?因为李庄白肉在烹煮过程中,没有放调味料。片,能最大程度保留白肉的纹理,让原汁原味的肉香味得以留存。这些宽大单薄的肉片,再配上特制的蘸料,才是特制的李庄白肉。把辣椒加水,手工擂钵舂溶,搭配大蒜、姜等八种调味料制成的蘸料,这样制成的蘸料,让白肉味美鲜香,肥而不腻。
片中追踪拍摄的“李庄第一刀客”大赛冠军,他片两斤白肉,片出了50片完整的肉片,每片平均仅有20克,相当于3颗钢锚儿。这李庄白肉是肉片得精彩,吃起来更是好玩,用筷子夹住整片肉的前端,轻轻一甩,把白肉裹在筷子上蘸料入口食用,所以,李庄白肉最初叫裹脚肉。抗日战争时期,在李庄躲避战乱的梁思成、林徽因、陶梦和等名人学者品尝了裹脚肉后大加赞赏,但是觉得名字有些不雅,于是将裹脚肉改名为李庄自肉。这一改名,让李庄白肉得以美名远扬并经久不衰。
(作者系宜宾广播电视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