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山”的历史是经过古僰道的师来山,仙侣山后才得名。座落位置:蜀南宜宾城北郊,紧倚翠屏山脉,临踞三江。宫、观古刹,庄严幽静。过去,盐水溪清流环绕,三峰鼎峙,是古代僰人群居之地。是通往世界的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起点。川、滇、黔结合部,是万里长江起点,水运码头物资集散地。为古僰道文化、商贸中心,也是道,佛教的“名山道场”。
一、师来山的来历,在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五斗米道教创始人张陵(公元34-156)沛国丰邑人(现属江苏省)为练就九天神丹,怀道家胸襟辞别家人,朝山睹海,沿长江独乘舟西进,入川至起点僰道修行定居,广招门徒、散披长发,后人惯称“披发祖师”。祖师即在僰道山上建起房屋、法堂。传徒数载,后沿岷水北上成都,创建了五斗米道教,为纪念始祖,教徒们在张陵炼丹修行处建起一殿名曰“披发祖师殿”,雕塑始祖神像,定山名为“师来山”,使之成为中国蜀南历史悠久的“道教始发地”。
二、仙侣山的来历:据列仙全传记载:吕洞宾称“纯阳子”,名讳“纯阳真人”,俗名:吕岩,字洞宾,唐蒲州永乐县人(陕西省米脂县西),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初十巳时生,因此号“纯阳”。岩生有异表、鹤顶龟背、凤目疏眉,青年时两举进士不第,游长安时遇正阳仙师钟离,授以如意枕,恍然梦觉,吕悟之,学道后云游天下,至西蜀“师来山”。掘洞修炼,结社讲道,纳徒数百名,所著作有:心易仙境,三成法书,敲爻歌,八品仙经等及诸口诀传世,后被奉为吕祖,纯阳祖师,颇得帝王们的青睐,被封为纯阳帝君,成为一位充满人情味的大仙,他不仅在道教中地位高,于八仙之一,文献记载:洞宾早练剑于“丹崖台”,即:宜宾翠屏山千佛台,古名:“洞宾台”,夜宿隐归“逍遥洞”,即:宜宾真武山阳仙洞。后人为纪念吕祖,唐代末将“师来山”更名为“仙侣山”。
三、真武山的来历:“真武”原称“玄武”,北宋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真宗赵恒为避圣祖赵玄郎忌讳将“玄武”改为“真武”。宋代天禧(公元1017)中诏封“真武灵应真君”,元代大德七年(公元1303)加封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朱棣称帝后,加封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追随者们都将真武神像塑成朱棣模样。各地响应,将山名均改成“真武山”建起了“玄祖殿”,所以在朱棣称帝期间将原来的“仙吕山”改成了“真武山”。
道教在真武山的寺观概况
自宜宾城北大门真武山脚起108步石阶至坪台上有一石碑坊,为“一天门”,山麓右侧有寺,名“小半边寺”、“飞来寺”寺前有一块“大丈夫”匾额,为道教宫观。续沿石阶上“二天门”石牌坊,内左有“救苦殿”倚坊右建有“地母庙”一座早期为道教寺观,后改作佛教住持,殿前有大古榕树一株,沿梯至“三天门”石坊,门内右前为“燃灯殿”供奉“燃灯菩萨”,左:灵官殿。门内左“忠良殿”,即:“紫金楼”(清乾隆时由佛教源海法师修建),楼一层通道至“伏魔桥”桥两边石柱,石栏板雕刻“龙凤呈祥”,桥头“石狮雄踞”,桥东西两边石刻“八条龙头龙尾,龙头吐水至水面石蟾口”桥下“日月潭”水面浮萍,潭水清晰,生灵自在。桥头殿中供奉的铜铸祖师,披发仗剑立于铜铸大龟背上,引人入胜。沿石阶直上约10米有一洞,名“阳仙洞”,前:纯阳殿。随正阶上右为“玄真殿”,殿前一匾额为“戎州福地”左右松柏各一株,形似华盖。阶上为“南天门”。在真武山顶,从右往左的殿宇有“文昌宫”、“三府宫”、“斗姆宫”、前有“无量殿”“兀天宫”“玄祖殿”、“正大殿”、山后顶有“始祖殿”、“太上观”。前左侧有“郁姑台”、“遇仙楼”。左侧山麓临江有“半边寺”、“泰山庙”“灵化寺”等山上松杉荟萃、古柏参天。
披发祖师殿
西蜀道教记载:沛人张陵、蜀中创业,儿子张衡,孙子张鲁,称三天师……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五斗米道教张陵(公元34—156)沛国丰邑人(现江苏省苏州)中年时怀道教胸襟,离别家人,朝山睹海,沿长江西去,至起点僰道定居,广招门徒,散披长发,后人惯称“披发祖师”,祖师即在僰道山上建起房屋,法堂。传徒数载,后沿岷水北上至成都,在西蜀创建了“五斗米道教”。暮年时定居四川剑阁鹤鸣山(据魏张鲁传:“初,祖父陵:顺帝时沿江至,客于蜀,后学道鹤鸣山中)为西蜀道教之始,且广布流传,名声大振,其影响深远,后传入武当,棲霞等地。道教在僰道历代承传,唐末,教徒们又捐资将殿宇改建,原泥塑神像改为铜铸神像,其身材魁梧,披发仗剑,脚踏一神龟(后至文革时期毁坏),迎来十方善事,游游佳宾,香火兴旺,盛极一时。使之成为中国蜀南历史悠久的“道教始发地”。
玄 真 殿
“玄真殿”位置“披发祖师殿”上沿(现已无存)其殿山门为梯形、正殿长方形,殿内匾“戎州福地”外匾“松柏双荣”,殿前“地公、地母”,正殿中央高悬“太极八卦图”,两旁泥塑“祖师”嗣传的“玄真四子”座像。左边旁侍灵宫,右边塑钟馗。殿中间悬挂“太清、玉清、上清”三清画像,柱上雕刻“卧龙抱柱”壁上彩绘仙姑七个,“金童玉女”“龙凤双戏”布置雅致,似如仙境,从上沿“南天门”往下看,松柏参天,岚雾笼罩、蝉鸣清脆,深谷流霞。清乾隆命名为“叙州八景”之一的“松柏双荣”景观。
玄 祖 殿
“玄祖殿”位置“南天门”内,殿前钟鼓二楼。内奉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祖师”、“荡魔天尊”其神像为铜铸,其貌魁伟,高大,脸方正,为枣红色,披发仗剑,头顶高悬“太极八卦图”,旁侍“金童玉女”。背壁彩绘北斗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殿堂内对侍护法神,左:翊圣保德储庆真君,手持长戟。右:护圣真武灵显真君,手执水、火。殿外两铡,钟、鼓二楼,其楼阁高大,相互映衬。宋代天禧(公元1017—1021)中诏封“护圣真武灵应真君”,元代大德七年(公元1303)加封“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代朱棣称帝后加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所谓皇封是使宗教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工具。从北宋起全国皇赐改建“真武、玄祖”道观,奉祀“真武”神像,一直延伸到明代,达到鼎盛阶段。因为“真武大帝”历代得到皇封,即提高了知名度,为此,宫、观收到了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宋初时就建起了“玄祖殿”,宋代仁宗年间,由“玄祖殿”传入台湾到1991年,台湾省彰化县,“永安宫”的道教团前来宜宾寻根问祖时,看到真武神像无存,实为嗟叹,并请求地方政府“民宗办”愿意捐资恢复“玄祖殿”原貌。
斗 姆 宫
“斗姆宫”始建于明代,寺中现尚存一完好的明代石牌坊可考。正殿供奉“斗姆元君”,其像高大,是三目、四首、八臂的斗姆神像,道经说“斗姆是众星之母”,两边侍立“天皇大帝”、“紫微大帝”、“斗姆元君”是世间惩凶之神,“天皇和紫微二大帝是斗姆之子。”两厢分侍“贪狼、巨门、禄存、廉贞、文曲、武曲、破军”七星,山门对侍护法神将,左塑隆恩真君两手合拢向下按降魔杵;右塑玉枢火府天将手执降魔杵,右脚踏龟背。左壁彩绘“北斗七星”,右壁彩绘“河图”即“银河、山川”。
三 府 宫
“三府宫”塑像,中供奉上元一品天宫赐福大帝,左供奉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右供奉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三官神源出于原始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东汉时早期道教吸收传统的民间信仰,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三官”即“三府”,指尧、舜、禹三帝,神话传说为元始天尊吐气化成,现在台湾道教称“三官”为“三界公”。
文 昌 宫
“文昌宫”始建于明代,此观规模较大,设有经堂、丹房、内外五井,正殿塑像,“文昌帝君”两边侍立,左,奉司命韩元信,右:奉司命张子房,左、右侍童:天聋、地哑。正殿顶悬“太极八卦图”两厢旁侍“北斗星君”、“魁星点斗”及“文昌六星”,山门供奉“风、火、雷、电”四神,道经说“由四川梓潼太庙传来,梓潼神原是四川地方守护神,他祖居越嶲因报母仇,迁至梓潼县。曾仕晋为将,临阵战死,西晋末降生四川为张亚子,玉皇大帝命他掌文昌星神之府,并主人间禄籍,蜀人之祠祭祀,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乃成为主宰功名德禄的“文曲星”。
半 边 寺
“半边寺”属道、佛同依,合一住持,始建于乾隆初年(公元1736)座落在真武山左侧山脚,岷江南岸边岩壁上,寺下一拱洞是通往上游陆路必经的主要车马栈道。寺边有一小井,名“甘露泉”,终年有水供给行路人解渴,此寺有三层,一层供奉太乙真人,二层供奉“燃灯菩萨”,三层供奉“观音菩萨”。殿顶高悬的匾额为“慈航普渡”四字。东西临江高耸的两层飞檐斗拱式建筑。其三面濒水,脚下碧波帆影,山岩悬空有一金衣仙人,即太乙真人:手握宝剑,骑仙鹤遨游于彩云之中。山门横额半边寺,山门楹联:上联“半边寺,寺半边,半岩半壁半河边”;下联“锁江石,石锁江,锁龙锁凤锁大江”。殿宇金碧辉煌,乃是岷江岸边一大景观。前苏联籍人在清末时曾在此拍了一张完整的照片,由周恩来从莫斯科带回国后交原市政协史志办留存。
太 上 观
“太上观”,位置“三府宫”后,殿中塑像“太上老君”,旁左座像“元始天尊”右座“通天教主”,素衣穿戴,手持拂尘,殿门侍立护法神,左:天蓬玉贞寿元真君,手捧宝镜。右:天猷仁机灵福真君,手仗宝剑,殿外大古榕树两株,树枝叶如伞,形似华盖。
始 祖 殿
“始祖殿”位置“文昌宫”后角处,其殿宇古老,殿中塑像“洪钧老祖”其额高、鹤顶红浑,宽阔无发,背面彩云。左旁坐侍“菩提祖师,右边座侍地仙老祖,”两厢侍立,“太清、玉清、上清”,殿门护法神,左侍:赵公明,右手执鞭,脚踏一虎,右侍:灵耀真君,手挥文笔,欲骑一龙。
郁 姑 台
位置“玄祖殿”无量殿后侧岩边,相传在宋真宗年间有个姓郁的少女,从小喜爱文学,活泼可爱,其父在叙州为官时,官声廉洁,后被奸党陷害,全家遭诛戮。唯郁姑走戚未归,幸免遇害,事后回宅,祭祀时,忧愁不食,弱女子无能力澄清其冤,数日后至“玄祖殿”侧,含冤坠崖而死,尔后,在她死地丛林中,仙茅遍野处长出一物,散发出微微郁香,甚为奇异,于是世人诔聚捐资在此建起一台,台上石刻郁姑神像,名为“郁姑台”《宜宾县志》清嘉庆版载宜宾八景之一的“郁姑仙踪”景观。
遇 仙 楼
“遇仙楼”位置于“玄祖殿”侧,相传为宋哲宗元佑年间,叙府有位姓杨的落弟秀才,乘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闲游真武山,夜宿“玄祖殿”,当晚月明如昼,寝时,忽闻听殿外有细语声,及急出殿察看,月光下见两位美貌女子侍倚亭阁,于是就答话叙谈,方知是一主一仆,小姐姓郁名“秋月”,奴仆名“玲儿”,话语投机,瞬间同步至一华屋,满室发出浓浓郁香,虚幻中与其女子解衣同枕,共渡良宵。至清晨醒来时,却自睡草坪,哪来的华屋?见旁有道人云:“善哉、善哉,施主,你受惊了”,尔后,常惦记着她,于是就捐资在睡觉的地方建起了“遇仙楼”,后出家入道,得食仙茅之法,终于修成了正果。
阳 仙 洞
“阳仙洞”位置居“披发祖师殿”上沿侧北10米,其洞长2.8米,宽1.2米,前一殿名曰:纯阳殿,小巧玲珑,殿内供奉吕祖塑像,据列仙全传记载,“掘洞于唐”(至清乾隆又加固修整。)“阳仙”称“纯阳子”名讳:“纯阳真人”,俗名:吕岩,字洞宾,唐蒲州永乐县人,于阳年四月十日已时生,因此号“纯阳子”,生时异香满室,天乐浮云,青年时两举进士不第,闲游长安时遇见正阳仙师钟离,授以如意枕,恍然梦觉,吕悟之,学道后云游天下至西蜀“师来山”掘洞修炼,结社讲道,纳徒数百名,后修成正果,名列八仙之一。“文献记载”洞宾:早练剑于“丹崖台”,(即翠屏山千佛台,古名洞宾台),夜宿隐归“逍遥洞”(即真武山阳仙洞)。
飞 来 寺
“飞来寺”位置在一天门右侧悬壁上,寺前有“大丈夫”三字匾额,相传在明万历年间,此寺突然从空中飞来,得名“飞来寺”。殿宇小巧玲珑,精雕细刻,碧瓦宝顶,八角飞檐。殿内供奉“太乙真人”塑像乘仙鹤于神台,背面图绘彩云,台前侍托塔天王李靖,身披盔甲,手仰宝塔,右侍哪吒,形似顽童,身着荷叶,红缎披发,颈项“乾坤圈”,右手执“红樱枪”,左手拿“混天绫”,脚踏“风火轮”塑像,殿侧古榕树两株,殿前石阶二十八梯。善男信女诔聚虔诚,每逢会期,香火鼎盛。
佛教在真武山的概况
“正大殿”位置“南天门”内,“玄祖殿”前
宜宾佛教记载:清乾隆年间,峨眉山“万年寺”和尚源海法师,闻同窗老友任叙州知府时,前往叙州访故间慰留,由知府引荐,邀源海和尚同“玄祖殿”掌门人相识,斋住三月,情述道,佛渊沿,随之朝代的更替变迁,出现了道衰佛兴历史,时在家道长维持艰难,协同元海商量,将“玄祖殿”以200两纹银卖给源海,并请来知府,地保,及诸山长老作保人,尔后在道观“玄祖殿”前修了佛教的“正大殿”,这是佛教在真武山传教之始。后来又在正大殿侧新建“佛祖大殿”,接通“正大殿”分正殿,偏殿三井,殿匾“世界一粟”,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两边十八罗汉,殿前韦驼”,偏殿分供观音,地藏菩萨。清乾隆四十五年,源海和尚的师弟元亨法师率领弟子广恁、广慧、广志对“正大殿”加固维修(玄祖殿有碑记载)。源海法师是佛教临济宗传人,承传三十四代弟子至解放时,有十多名僧人,如圣宗、圣明、圣荣、圣同、圣学、圣礼、圣元、圣佛、圣仁,下一辈有果川、果兴、果林、果正、果玉、果妙等以上僧人先后园寂。解放初期有圣宗、果川、果正、师徒三人参加翠屏公园工作,农禅并重。圣宗法师一九八二年圆寂,果川八七年圆寂。现尚健在的果正法师已年过八旬,一九九二年农历八月果正和尚漫游真武山时怀古诗一首:“已看大观楼头月,未听正大殿里钟。元海创业今何在,阳仙洞顶辨遗踪”。表现老和尚热爱真武山,怀有思故之情。
以上资料,寻觅收集,为恢复宜宾的旅游胜地,吸引中外游人赏观,为宜宾的经济振兴作出有益的贡献。
(作者系四川省宜宾市佛教协副秘书长,该文曾经宜宾市史志办熊明轩先生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