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山位于叙州区蕨溪,原称太平山,黄顶山及黄山等,后根据主峰天宫堂改名为天宫山,这是一个地域性概念。诚如《发现天宫山》中序言所言,由于历史上的地理认知混乱以及对叙西历史文化带的忽视,天宫山被主流历史文化学界所边缘化或遗忘,成为拥有众多物质资源和精神文明却无法交流传达的“失语者”。故“发现”一词在此处并非简单地理意义上的被看到,而是经过勘探与研究,依托固有的知识储备对天宫山的价值做一个重新的确立与唤醒。作为《文旅叙州》丛书之一,《发现天宫山》叙述了其间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并对其未来发展作了几乎完备的设想,从开发投资到文化包装,从资源保护到整体文化的打造,可谓内容翔实,特色鲜明,成为了天宫山文化传承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一、著述的客观性与趣味性相得益彰
大体上讲,《发现天宫山》可近乎被看作一本地方志,第一章《宜宾天宫山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在讲述天宫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时,作者实事求是,实地考察调研,认真勘测分析,用相对严谨的语言和行文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天宫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例如,在天宫山历史概念的演变中,参考叙府县志等文献中“二苏”的题诗,可以推得出其最早在宋代的名称:“夷牢山”,在清代的《叙州府志》中记载的小故事,天宫山又被称为“太平山”,而后清末民初举人黄柳青开垦太平山,改名为黄山。[1]故而风景秀丽的天宫山还有着其他承载历史文化的古雅别称。第二章《宜宾天宫山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天宫山开发六大辩证关系》一节中,作者客观分析了天宫山的资源特点和外部条件,对以往的错误观念与不当做法以及诸多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许多可实施的方案和举措,对天宫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科学清楚的认识。同时,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为了避免认知错误还厘清了一些混淆的地理概念,比如宜宾的大凉山和凉山州的大凉山等。[2]这些严谨求实的书写态度不仅提高了普及性书籍的科学性,更赋予其地方文化历史的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
此类地方纪实著作更包含了大量文化遗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风土人情、地方习俗,是一定区域里成员的共同记忆。在严实的记录中穿插着神秘动人的神话传说,增添了其可读性和趣味性。如在介绍天宫山的主要山峰“皇天之顶太平山”时,作者首先介绍了皇天顶的地理位置和来历后附带了当地流传的“李老君”传说,在碑记石刻中介绍了“指路碑”中也有也讲述了“倒路鬼”张五郎会用弓箭迷惑过路人的故事,因此这个指路碑,又叫挡剑碑,是当地居民为了过路人免于张五郎捉弄而做。[3]这些神奇诡谲的故事和严谨求实的书写交织在一起,使该书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的趣味性。
二、严谨的事实考证和互见的叙述方式
在梳理天宫山一些非物质文化时,由于一些神话故事的口传性以及历史久远,加之并未有过专业性的书面记录,因此显得十分零碎,不成体系。为了弥补这一缺失与短板,作者历时数十年,历尽艰辛,走访当地,实地勘察,田园调研,采访了当地众多文化爱好者,将零散的故事与亲历的考察结合起来,将散落的文化与调研结合起来。例如在罗檐洞中的藏宝民谣中,根据简短的民谣演化出多种藏宝传说。其中有“族人藏宝”,“罗三懒汉获得金鸡”,“年羹尧藏宝”,“地勘队钻宝”等等故事传说。[4]作者通过实地走访,不断的完善民谣故事的空白点,穷尽藏宝和寻宝的各种传说,来龙去脉写得酣畅淋漓、清清楚楚。再如天宫山中孽龙和二郎神传说的田园研究中,将一个传说故事写得一波三折,极具民间传说的文学价值。大致故事是:穷人家的孩子聂龙偶因得夜明珠而摆脱困难并造福乡里,却被有权势的地主觊觎,在地主的威逼利诱下,孽龙(聂龙)不得已吞下了夜明珠最终化身成龙,不禁发怒带来洪水,最终玉帝派来二郎神擒住了孽龙。[5]
当然,神话作为先民对自然的想象,反映了原初人们的思维结构,即对无法左右的自然灾害加以浪漫化想象,希冀得到超现实的神的帮助。从孽龙(聂龙)的遭遇来讲,强权阶级对贫苦人民的欺凌碾压,以至后者最终走向作恶的道路,将此种因果关系置于故事中,凸显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作者也在试图寻找神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在考察罗檐洞的“二郎神石像”,只听水响,不见水流的“干河沟”,“凉风洞”,“二郎庙”等历史遗迹后,做出了自己的文化解读。
“互见”是将同一个主题的故事分在不同章节叙述,彼此独立又相互补充,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当中,《项羽本纪》塑造了一个英勇忠心的小人物樊哙,而在《樊哙列传》里对其生平事迹再做完备的介绍,却对“鸿门宴”中的表现做了简单的交代。这样使得主次相得益彰,互作补充,相辅相成。[6]而在《发现天宫山》一书中面对体量浩大,内容繁复的实属不易,“互见法”的运用着实精巧。例如在第一章中的文物古迹概述中写到了指路碑的传说故事,对其功能和承载的乡土文化做了简单的说明,在第三章《发现天宫山纪实系列》中对指路牌的外形、识别以及解读信息有详细的科普,并且对衍生出的相应文化习俗也做出了介绍,最后在书籍末章《天宫山古代石刻文字浅析》第二节中作者展示了指路牌的图片,对其所刻文字做了相应的考察、辨识与解读。
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和自然的语言表述
天宫山的山脉来源于横断山脉的大凉山、小凉山,通过五指山与乐山市、凉山州相连,群山耸立,海拔较高,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这里有“悬崖峭壁锅圈崖”,“世外桃源顶仙坝”,“山巅湖泊包家岩”,“无底岸洞二郎河”……[7]在介绍自然景观时不仅数据准确,而且描摹山水惟妙惟肖,给人留下较为客观的科学观念与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在“十里峡谷阎王碥”中在描写山谷时写到:“谷底清流潺潺,有浅滩,有深潭,景致变化万千,头顶一线青天时隐时现。”[8]清丽简单的语言直观地写出了峡谷的一线天。写包家岩时:“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多彩峭壁,伴以云海缥缈,悬泉瀑布,犹如巨型活动浮雕。”[9]色彩丰富而且充满朦胧魅力,将岩山比作浮雕更突出了它的精巧别致。天宫山的山水在作者笔下被锤炼得诡谲俏丽,不禁使人心向往之。
天宫山的植被多种多样,可用药亦可实用,其间带有图片解说,时有典故出现,人文气息浓厚。在介绍苦竹笋时便顺带提到了黄庭坚的《苦竹赋》,[10]在介绍蓝叶时引出了《诗经·小雅》中的《采绿》,[11]而对石匾上出现的“监生”这种历史上存在的身份概念时,作者借用了《祝福》里的“四叔”进行说明,给人亲切新颖恰切之感。其他如对天宫山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介绍也颇具特色,比如对茶马古道,围墙山寨,名人“黄举人”以及蓝靛产业的介绍就让人印象深刻。随着作者富有生活气息的叙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的天宫山,古道上的骡马来来往往,绵延数里的城墙断壁,德高望重的黄举人以及“栽蓝打靛”的古民居大院在抽丝剥茧的考证与描写中慢慢地呈现了出来……
《发现天宫山》尽管只是粗略地介绍了天宫山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其中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与考证。在文旅结合的今天,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日益显现。天宫山是一座富矿,如何保护与开发?这是检验我们的一张试卷。我希望,每一位作有远见、热爱家乡的人们都应为此进行思考、付诸行动,围绕天宫山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用文字记录或创造出属于我们时代的作品来,为宜宾尤其是叙州的文旅事业做出贡献,为天宫山积淀更加丰厚的文化资源。仅此,李秉仁先生功莫大焉,善莫大焉!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李秉仁先生有开拓之功,愿同仁们跟上甚至超越为是。
2021年7月28日草成
2021年9月10日修改
作者简介
肖榆慧:四川成都人,书剑创意写作工坊骨干成员。有文字作品刊发于《星星》诗刊、宜宾晚报、方志四川、宜宾文学等刊物,有作品收入《流年时光》等文集中。该文的写作得益于蒋德均教授的指导与修改,在此特致以感谢。
[1]李秉仁著.《发现天宫山》,团结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4-5页。
[2]李秉仁著.《发现天宫山》,团结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5页。
[3]李秉仁著.《发现天宫山》,团结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129页。
[4]李秉仁著.《发现天宫山》,团结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137页
[5]李秉仁著.《发现天宫山》,团结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169-178页
[6]章培恒,洛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版第2版,第172页
[7]李秉仁著.《发现天宫山》,团结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11-13页
[8]李秉仁著.《发现天宫山》,团结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12页
[9]李秉仁著.《发现天宫山》,团结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13页
[10]李秉仁著.《发现天宫山》,团结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19 页
[11]李秉仁著.《发现天宫山》,团结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