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迩闻名的位于成都市洛带古镇的“四川客家博物馆”,将宜宾乡贤先哲唐君毅先生同朱德、邓小平、郭沫若等列为客家英杰、巨星,并赞颂“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华章。他们都是优秀客家文化孕育出来的代表。他们是客家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客家文化的精萃,也是中华民族的精英”。
“客家”,含“客而家焉”之意。“客民者,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见《黄遵宪文集》,1991年版,第160页)。1988年英文版《新不列颠百科全书》铨释:“客家人是迁居到华南的中国北方人”。客家人由中原而南迁,后又“过番”、“飘洋”、“移居”而使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据四川客家博物馆资料统计,客家人总数近一亿人。现在,客家人已在全国18个省,进入不同的族群中,建立了他们的社区。在四川省现在至少有包括宜宾、泸州、乐山、自贡、內江在内的30多个市、县局部地区的人,仍讲客家话。
客家人之先民,即是“流民”、移民。客家人,是一个迁徙的族群。客家人代代相传的“迁徙基因”,使客家族群得以延续与发展,并成就了一大批客家移民的名人和巨星。宜宾乡贤先哲唐君毅先生,就是其中显赫的一位,一颗光耀海内外的璀灿巨星
2006年12月初,北京中国社科院学术厅召开的“唐君毅思想与当今世界”国际研讨会暨《唐君毅著作选》出版纪念会,向世界宣布:为纪念唐君毅先生,推动中国哲学之研究发展,守护并弘场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特设立“唐君毅中国哲学奖”。该 奖
系首个以现代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哲学大奖。
1980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将唐君毅列入“中国近代五大哲学家”,其学术专著,被奉为“二十世纪华人学术经典著作。”
早在1952年,法国人撰写的《中国哲学五十年》,即将唐先生介绍给西方,称其为黑格尔主义者和道德主义者。
1975年,美国著名哲学家狄百瑞(Wm.Theodore dc Bary)在其主编的《新儒学的展开》中明确表示:“敬以此书献唐君毅先生,藉以认识其终身努力理学之研究并欣赏其精神与人格。”
1977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著名汉学家墨子刻(Tho-Was A.Metzger)的著作《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系“最充分地论述唐君毅哲学思想的英文著作。”墨氏后又撰文《唐君毅思想刍议——一个西方学者的回应》。该文认为,唐君毅不仅是中国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更是20世纪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如果要拿他比拟一位20世纪的西方思想家,起码要选出如马克斯·韦伯(Mar Weber)这一辈,才可以找到一个如此睿智而对人生又如此有创见的学者。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均称唐君毅先生为“中国现代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
由四川大学儒学院院长舒大刚与杨世文教授编写、影响广远的《中国历代大儒》,将唐君毅殿后冠名为“文化巨人”。唐先生被海内外公认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宗师”。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著名哲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盖棺定论”,称誉唐君毅为“文化意识宇宙之巨人”。
唐君毅先生1909年1月17日(即农历戊申年腊月26日),生于四川省宜宾县(今叙州区)普安乡周坝村水槽头故居。唐氏先世,居于中原,元末明初“鼎革之际”,移居客家人聚居之粤嘉应州长乐县,即广东五华(今属梅县),清康熙年间,入川贸易于叙州府(今宜宾市),后置田产于宜宾县(今叙州区)普安乡周坝村,遂为宜宾人。唐家客家风情浓郁,一直使用客家称谓,沿袭客家传统节日习俗。
父唐迪风,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报人、四川大学及华西大学教授,《厚黑学》首序作者,著有《孟子大义》等书,被誉为“蜀学之正”、“真儒”。母陈大任,擅诗文,著有《思复堂遗诗》五卷,享“蜀奇女子”、“孟母”之誉。唐君毅幼承庭训,因家学熏陶,三岁即喜弄文墨。尚仁的川南民风,客家之耕读传统和故乡壮丽的山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他非凡的灵气、哲思与笃厚宽容的大儒之风。少小随父母离乡,转徙南北,历览名山大川、京都大邑,亲近英贤,视野开阔,胸有奇气。十岁入成都第一师范附小,继读于重庆联中,那时即有《荀子的“性”论》发表,展现超常的才智。
1925年,只身赴北京求学,先入中俄大学,后考入北京大学,继转读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副修文学系毕业。1934年至1949年,在中央大学哲学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正教授及系主任。其间,曾赴灌县灵岩书院 、信江农业专科学校讲学,又曾任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和成都敬业、蜀华、成公.天府中学教席,无锡江南大学教授、教务长,江西鹅湖书院训导主任及国立中央戏剧学校(即后在宜宾江安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今为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教师等。又与蒙文通、熊东明、李源澄、周辅成等师友创办《重光月刊》,《理想与文化》、《文化通讯》等杂志,以文抗战。并一度出任重庆陪都教育部特约编辑。1943年在重庆与四川眉山人、西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系毕业的谢廷光女士结婚。唐夫人学养深纯,长于琴书,长期为香港新亚书院讲师,2000年8月24日病逝于香港,享年84岁,有书画同唐先生墨宝合印为《毅光集》传世。
1949年4月,唐君毅同钱穆先生受邀赴广州华侨大学讲学。1949年6月,又一道赴香港,任教于华侨工商学院。同年8月曾返广州筹办孔学院,未果。1949年秋,同钱穆、张丕介、崔书琴诸先生在港创办亚洲文商专科学校。次年春,改组该校为新亚书院。唐先生除任教主要课程、研究生导师外,还担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并倡设、主持新亚学术文化讲座139次。1952年,唐君毅先生受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林仰山先生之邀,兼任香港大学中国哲学教授。1953年,参与创办新亚研究所,由此新亚书院与新亚研究所,成为现代新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传道授业的大本营。1956年,发起成立“人学会”。1960年,创办“国乐会”担任顾问。1962年,组织成立“东方人文学会”,出任会长。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任哲学系讲座教授、系务会主席,并当选为文学院院长。1964年,受聘美国夏威夷大学,主讲中国哲学与“新儒学”。1969年,出任东西方哲学协会国际委员会委员。1973年,指导创建香港新亚中学,并撰写了传唱至今的校歌。1974年,自“中大”退休,即同牟宗三、徐复观、吴俊生等,恢复私立新亚研究所,任所长。1975年,应台湾大学之请,出任哲学系客座教授。1978年2月2日,病逝于香港,葬于台北观音山朝阳公墓,港台举行了盛大的追悼活动。
哲人其萎,道学常青;一代宗师,志业千秋。
唐君毅先生爱乡爱民爱国,爱世界的学术与文化,“其情在天下万世”。他曾著文说:“我对中国之乡土与固有人文风教的怀念,此实是推动我之谈一切世界中国文化问题之根本动力所在。”唐先生毕生关心社会,教书育人,著书立说,锲而不舍地致力于培育人才和弘扬中华文化,创立亚洲及世界新文化,在教学、校政、所务及东西文化交流活动的丛脞之中,尽心竭力做学问,手不释卷,笔不停耕,发表《物质与生命》、《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论之演变》等论文300余篇,撰写《心物与人生》等专著20余册,堪称著作等身。“其著作奥衍浩瀚,驰骛八极,要以立足人生,开辟生命之本源,建立道德理想之人文世界,以启导我民族无限向前向上之生机为其鹄的”①。唐君毅先生,“立德立功立言,真正做到了三不朽!”② 正如文学巨将金庸先生所言:“唐君毅先生的为人和学问,都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唐君毅著《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文集》印行后,唐先生便在国内外学界崭露头角。抗战期间,标志其以“道德自我”、“心之本体”为学术思想之中心,初步确立的《道德自我之建立》一书出版后,即确立其在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显赫地位。该书曾获当时教育部颁发的学术奖,并在2年内印行5版。时人赞扬他“好似费希特在拿破仑进入德国时期,为唤醒德国民族奋勇起来救亡图存,因而写哲学著作一样。”
1958年元旦,唐先生同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该宣言由唐先生执笔,洋洋四万余字,被视为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在西方及世界文化学术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标示中国文化剥穷将复、西方文化泰甚致否的一座里程碑”。③
1961年,唐先生在香港《祖国周刊》上发表《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言文谆谆,其“花果飘零的悲怀与灵根自植的瞩望”,极大地激发世界华人的根源意识和爱我中华的情感,影响深远。
自1956年,在日本《亚细亚杂志》、美国《东西方哲学》发表论文和1957年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访问始,唐先生的学术活动扩展到世界范围,成为国际知名颇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家。此后,他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菲律宾、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访问14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12次,用英、日、韩文发表论文20余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1958年《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出版,这是唐先生的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立人道的巨著。书论“道德价值”、“道德理性”,阐明其对人类文化活动的总的看法,进而构筑起宏大精巧的文化哲学体系。
1961年3月,由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出版两卷本的《哲学概论》。该书是唐先生20多年大学讲稿的整理与精炼,系其通贯中西印哲学思想,而自创熔知识论、天道论、形而上学、人道论、价值论等于一炉的哲学体系。该书不仅是一本介绍各种哲学知识的书,而且是提升人们哲学智慧的书。“唐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支柱之功,于此可见。”④由此,奠定其哲学作为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中间环节的历史地位。
1966年至1975年间,出版《中国哲学原论》。唐先生此巨著,由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构成,共六册,200余万字。该书以名辞和问题为中心,贯论中国哲学,自创性极强。如所论“中国佛学中之道”,“唐先生以其中西哲学之造诣,直接消化佛典,不但有开山之功,而且有典范之义,值得治中国哲学与佛教思想史者注意。”⑤唐先生通过回到人自身,而提出他的消融各种宗教冲突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无疑可作为消解宗教生活的‘荒谬’的思想资源。”⑥国际著名学者、时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的方克立先生认为“该著除在内容上给人类认识史留下知识财富之外,在方法论上也给人留下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值得借鉴的东西:‘即哲学史以言哲学,本哲学以言哲学史’;文字训诂与疏通义理并重;注意到中国哲学范畴具有多义性、历史性、矛盾性等特点,试图从‘吾人心思之运用’中找到矛盾消解融和之道;重视中西哲学范畴比较研究,反对以西方哲学标准来衡论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范畴研究中引进语意学、分析哲学的方法。”⑦已故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学会副会长、唐君毅学术思想研究会顾问、国际著名学者萧萐父教授曾指出:“他(唐先生)所开拓的‘本哲学以论哲学史’的新境界,乃在于对历史上各家所陈之义理,‘明其衍生之迹,观其会通之途’,‘于同观异,于异观同,方得其通,然后得于此哲学义理之流行,具古今慧命之相续’。”⑧武汉大学著名教授唐明邦先生则评曰:“《中国哲学原论》的功绩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为中国哲学争得应有的地位,将往圣先哲的智慧火种,传播于全中国以至全人类,使之世代流传,生生不息,这足以‘开来者之慧命于无疆’。”⑨
1977年9月由台湾学生书局初版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上、下册),是唐先生的“晚年绝唱”。他将此书称为“一生之思想学问之本原所在,志业所存。”⑩该书哲思独运,义理圆融,博大精深,以“仁体本心”为中心一环,从纵向和横向加以拓展,蔚为“生命心灵活动”的“三观九境”的庞大体系,涉及中西印哲学的各个理论层面。九境次第展开,由知到行,最后合知行、真善、存在为一体,达天德流行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人类文化归宿所在。同时九境不仅包括了心灵世界的所有层面,而且包罗万象,一切宇宙、社会、人生诸问题,一切有关科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的思想理论等皆可统摄其中,作“一种广度式的大判教”,“构成一个黑格尔式的中国当代的‘哲学大全’。”具国际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唐君毅”条评介曰:“在两卷本《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1977)中建立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将宇宙万事万物看作都是求超越的过程,生命存在不仅是为存在而存在,乃是为超越自己而存在;心灵的活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从现实的生活逐渐向上求更高的价值,最后止于天德与人德一致的最高价值世界。他的世界观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儒家传统的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他的这部著作发表后,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可和柏拉图、康德的著作媲美,并誉为中国自朱熹,王阳明以来的杰出哲学家。”
在唐先生逝世一周年的1979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了冯爱群编辑的《唐君毅先生纪念文集》。是年,香港《华侨日报》《人文》双周刊、《法灯》及后来的《毅圃》等报刊,开始每年在唐先生祭日印行“纪念唐君毅特刊”等,发表纪念文章,报道各种纪念活动。
1983年,多伦多国际中国哲学会议第三次会议,专门讨论唐君毅哲学,全面介绍唐君毅思想。
1988年,香港召开了“首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国内外百余名学者莅会,诸多媒体予以翔实报道。会后,出版了四卷本的会议论文集。
1990年,“当代新儒学国际研讨会”在台北举行,会上有专论唐君毅文化哲学、政治哲学与泛道德主义。此后各届会议,均有论及唐君毅学术思想。2009年的“第八届会议”更是以纪念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百年诞辰为主题而召开。
1994年,香港新亚研究所的师生成立“以发扬中国文化,弘扬唐君毅先生的学问与道德为目标 ”{11}的“毅社”。一年多后“弘毅文化教育学会”,在“毅社”基础上依港府规定注册成立,并创办出版《毅圃》刊物和“毅圃中国文化讲座”(多次在“唐学”研究之重镇、港旅游风景名胜地钻石山“志莲净苑”举行),又曾得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出版面向中学生的双月刊《川流》杂志。该会成为唐君毅哲学思想及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个基地。
同年,台湾享誉世界的《鹅湖》杂志,开辟“唐君毅先生专题”。之后该刊同《毅圃》、香港中文大学《新亚月刊》、新亚研究所《新亚学报》、《新亚论丛》及香港东方人文学院《法灯》、《性情文化》等报刊,成为海外展示研究唐君毅成果的重要窗口。
1995年,在唐君毅故乡——四川省宜宾市和成都市召开了“第二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时任四川省副省长的徐仕群在会上致辞说:“这是学术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四川人民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会后,海内外相继发表出版了一批有关唐君毅学术思想的文章和专著,掀起一股“唐学”研究推广之风。
赓即,美国密执安大学,为“纪念唐君毅教授在促进中国哲学学术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设立“唐君毅奖学基金”,以帮助支持新一代学子,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香港法住文化书院,成立了“唐学研究室”,开设“唐学”课,制作发行了一批音像宣传资料及创作文艺作品上演,使“唐学”走出书斋,服务社会大众。后又在海峡两岸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尊师兴教,践行唐先生的生命学问、道德理想,大力发展“性情文化教育”,成已达人,业绩显著,已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唐学”已成为海内外渐为显学的“性情文化”、“生命学”、“喜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研究”、“生活儒学”等的重要的奠基理论。
唐先生家乡的有关机构和一批热心人士、学者,也积极研究、宣传、推广“唐学”,将唐君毅及其父母收入新编《侨务志》、《宜宾县志》、《宜宾百科全书》、《宜宾文化志》、《宜宾教育志》,宜宾市区县政协《文史资料》、《宜宾市志》、《当代史资料》和《四川省志》中。地方媒体、哲学社科书刊,也多角度予以介绍宣传。
1989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发行30巨册,凡一千万言的《唐君毅全集》。1992年,香港法住出版社出版《唐君毅哲学简编》(上、下册)。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3卷本的《唐君毅作品系列》。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唐君毅著作选》(共10册)。2016年,中国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唐君毅著全集》(39卷本),成为海峡两岸出版界之盛事。这些唐著,已陆续被英、法、日、韩、俄、西班牙、意大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乌克兰、波兰、瑞典等10多种语言文字选译出版,发行于世界各地。
随之,海内外出版了一大批介绍、研究唐君毅的文章与专著。专著如:1978年,台湾水牛出版社出版,曾昭旭著《唐君毅》;1982年,香港李杜著《唐君毅先生的哲学》,后李氏又应台湾国史馆之约撰写《唐君毅传》;1985年,台湾罗光著《生命哲学》;198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罗义俊著《仁者型的哲学家唐君毅》;1990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唐君毅全集编委会编《唐君毅年谱·著述年表·先人著述》;1993年,大陆黄克剑、钟小霖编《唐君毅集》出版;1994年,张祥浩撰《唐君毅思想研究》出版;1995年,张氏等编的《唐君毅学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单波著《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出版《懿范千秋——唐君毅夫人谢廷光女史遗稿暨纪念集》;2005年,加拿大明雍比丘著《唐君毅哲学思想研究》;2006年,香港霍韬晦著《唐君毅著作选导读》、唐端正著《千古有馀情之哲人——唐君毅传略》;2006年、2007年,香港梁瑞明著《心灵九境与人生哲学——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导读》、《心灵九境与宗教的人生哲学》;2006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何仁富主编“唐学丛书”:1、《唐学论衡——唐君毅先生的生命与学问》、2、《唐君毅知识论思想研究》(马亚男著)、3、《唐君毅形而上学研究——从道德自我到心灵境界》(王怡心著)、4、《唐君毅爱情书简》(唐君毅著、何仁富编)、5、《唐君毅人文人生思想研究》(何仁富著)。2008年,云南出版集团出版,胡治洪著《大家精要——唐君毅》。2009年,台湾林庆彰主编,苏子敬著《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唐君毅孟学诠释之系统研究》。2010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陈开颖著《礼乐存在的超越意识——唐君毅文艺思想研究》,据陈氏统计,仅研究唐君毅文艺思想的学术论文,在国内正式刊物上发表的就多达134篇(截止2009年);2011年,何一著《悲情儒者与儒者悲情——唐君毅生平、学术研究》。2014年,骆为荣著《儒学大师唐君毅》;2016年,何仁富著《唐君毅图传》;2017年,郭齐勇著《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唐君毅》、刘国强著《唐君毅先生家世与生平事略》;2018年,秦燕春笺注出版《思复堂遗》、(加)桑宜川著《一代大师唐君毅》;2019年,骆为荣著《学习与研究唐君毅札记》。当今,海内外对唐君毅思想“十”字张开之研究和广泛的评说,已在国际上形成一个靓丽的学术文化景观。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启动了“现代新儒家”研究课题,唐君毅先生被列为十个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大、上海师大、东北师大、陕西师大、广西师大、暨南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大学、湖北大学、贵州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一大批高校师生研读“唐学”,成绩斐然。
世纪之交,宜宾唐君毅学术思想研究会,正式注册成立,并于2002年创办了《唐君毅故园文化》刊物(已出版20期,受到海内外读者高度赞扬),又编辑出版“唐君毅故园文化丛书”,挂牌设立“唐学会宜宾书院”等。宜宾学院建立了“唐君毅研究所”,并在2004年4月,同四川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同时授牌。该所主办有“唐学网”,“唐君毅杯”学生论文比赛,又同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设有“唐学研究博士论文基金”,在蜀南竹海合作建立了“君毅书院”,组织编辑“唐学丛书”等。该所和“唐学会”于2005年协办了由国际儒学联合会、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在宜宾学院主办的“唐学”为一重要议题的第一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此后,宜宾市每年选派数名教师,到香港中文大学培训,在港费用由唐先生弟子组织资助解决;宜宾学院连年举办儒学论坛和师资培训班,影响广远。
香港中文大学,于2003年起,就为纪念唐君毅先生,提升大众对哲学的兴趣,促进本校与世界知名学者的交流,设立了“唐君毅访问教授”的学术交流计划,后又设“唐君毅中国哲学及文化研究中心”,并在唐君毅百年诞辰的2009年,为唐先生塑立铜像(已被列为香港观光旅游的一个景点),召开唐先生百年冥诞纪念大会暨“中国哲学研究之新方向”的国际学术会议,同法住书院等举办“中国文化精神价值之捍卫者——唐君毅先生百岁冥寿纪念展”等。同时,港台、新加坡和唐先生的故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新闻媒体予以重点报道。著名重庆陪都文化有限公司同北京、香港、重庆广电传播媒体,制作发行了一批宣传唐先生的音像制品,受到海内外观众好评。
2009年5月23日,由两岸三地联袂在宜宾举行的“纪念唐君毅先生百年诞辰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含“书画展”)开幕式上,宜宾市主要领导强调指出:“唐君毅先生是众多优秀宜宾儿女中的杰出代表。他毕生驰骋于东西哲学之中,著书立说,传播文化,锲而不舍地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和培育人才,给我们留下了《人生之体验》……等辉煌巨著,不愧为现代新儒家的一代宗师。在唐君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举办唐君毅学术思想研讨会议,对促进海内外学术文化交流、传承先生精神、弘扬光大中国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对唐君毅先生最好的追思和纪念。……宜宾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继续宣传好、研究好唐君毅先生的学术思想,在丰富宜宾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美好新宜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名人的文化名片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宜宾、关心宜宾、支持宜宾,推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促进宜宾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⑿
如斯文化善举和唐君毅先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伟业,一定会如,唐君毅学术思想研究会、《唐君毅故园文化》编辑部主编印行的《彩墨弘毅——纪念唐君毅诞辰一百周年中国书画邀请展作品选集》“序”所言:“盛世兴文,彩墨弘毅。书香墨韵,地久天长。”
2017年,宜宾电视台在宜宾宾唐君毅研究会、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等的支持下,拍摄的电视片《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上、下集),荣获四川优秀电视片奖。同时,海内外读者建立了“全球唐君毅先生全集读书会”,诸多学校读唐著蔚然成风。
2018年2月,海内外众多热心人士再次发出“海内外中华儿女守护唐君毅先生故居倡议书。”同年10月19至22日,第七届儒学论坛暨唐君毅逝世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宜宾学院举行,海内外莅会专家、学者和莘莘学子,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贤思齐,薪火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止。
(作者系宜宾市唐君毅研究会会长、《唐君毅故园文化》主编、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注释:
①见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5月出版,冯爱群辑《唐君毅先生纪念集》第2页。
②、⑥见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单波著(中国大哲学家研究系列)《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第2、282页。
③见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胡治洪著《大家精要——唐君毅》第107页。
④、⑤见香港法住出版社2006年版,霍韬晦著《唐君毅著作选导读》第46、81页。
⑦见求实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的《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思潮》中,方克立撰《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
⑧见《唐君毅故园文化》总第2期第9页,萧萐父文《富有之谓大业——第二届唐君毅思想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1995年8月24日)。
⑨见《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5期,唐明邦文《开来者之慧命于无疆——读<中国哲学原论>》。
⑩见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印行之《唐君毅全集》第23卷,第3页。
⑾见香港《毅圃》2008年总第46期第6页,刘国强文《弘毅文化教育学会之成立与发展》。
⑿见《宜宾日报》2009年5月24日头版头条。
1970年唐君毅与程兆熊、徐复观、牟宗三合影(从左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