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文旅论丛LOCAL CULTURE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研究

屏山少数民族乡镇教育发展的思考

来源:作者:欧天果发布时间:2018-01-04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屏山县属于宜宾市唯一的彝族聚居县,也是少数民族待遇县,但少数民族乡镇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落后。向家坝移民迁建后,教育大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民族乡镇的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由于少数民族乡镇经济欠发达,思想观念落后等一系列原因,教育事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调整教育整体结构,以促进屏山少数民族乡镇教育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屏山获批少数民族待遇县后,留成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的省级地方财力分成部分用于民族乡和少数民族群众民生事项,使民族政策精准落地并产生最大综合效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在国家、省、市县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乡镇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教育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而稳步发展。

(一)少数民族人口数量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屏山县居住有民族25个,总人口24.9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0.6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6%。全县有彝族户籍人口633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9%;苗族户籍人口8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2%,其余的少数民族基本是婚迁来的。

(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屏山彝族主要居住在屏边、清平2个彝族乡及新市、夏溪、中都3个散居乡镇,其中屏边乡有彝族约3785人占59.8%,主要居住在屏边村、街基村、麻柳村、青龙村、塘湾村、林场村:清平乡有彝族1634人占25.8%,主要居住在星星材、烂田村、英雄村、民族村、龙宝村、岩坪村;3个散居乡镇有彝族912人占14.4%,主要居住在新市镇增田3组、汉溪6组,夏溪乡新桥6组、西河6组、红光10组,中都镇双河10组。

(三〉少数民族在校生

2016年秋期,屏山全县少数民族在校生共计1614人。其中:小学1240人、初中274人、高中100人(屏山中学75人、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25人)。

(四)少数民族教育投入

2016年教育经费总投入36015.5万元,同比增长20%。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4739.36万元,增长25.9%;公共财政教育支出33632万元,增长22.9%;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20.86%,增长1.17个百分点回

(五〉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8.7%,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100%;小学五年巩固率95%,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19.13%,同比增长5.59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86.23%,同比增长1.0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7.2%,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8.1年,同比提高0.1年。

(六)少数民族文化程度

全县6岁及以上的彝族有5343人,其中男性2621人,女性2722人,未上过学:2917人占总人口的54.5%,其中男性1233人,占比42.3%,女性1684人,占比57.7%。小学学历:2083人,占比总人口的39%,其中男性1178人,占比56.6%,女性905人,占比43%。初中学历:219人,占比总人口的4.1%,其中男性133人,占比60.7%,女性86人,占比39.3%。高中学历:69人占总人口的1.3%,其中男性43人,占比62.3%,女性26人,占比37.7%。太学专科学历:41人占总人口的,其中男性24人,占比58,女性17人,占比41%。大学本科学历:14人占总人口的0.3%,其中男性10人,占比71%,女性4人,占比28.6%。研究生学历:无。各项数据表明,屏山的少数民族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由于自然、历史及政策导向等各种原因,屏山少数民族乡镇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4年颁布的《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骨干教师的意见》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但少数民族乡镇的教育仍然处于相当薄弱境地。

二、存在问题

进入移民迁建新世纪,依托移民迁建的优惠政策及国家教育的大发展,屏山少数民族乡镇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屏山县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收入有限,再加上受民族、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乡镇教育发展存在八个方面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教育的文化差异使得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民族语言与统一的教育体制的矛盾,因诸多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在汉语运用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此同时适应跨文化教育又很困难,进入学校后学生所处的环境与原来生长的环境存在一些不适应,汉族学生与彝族学生在人际交往沟通以民族划归意识上产生一些冲突。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少数民族乡镇地处边远,教育资源匮乏,很难培养优秀的本士教师,而外地的教师由于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很难提供长期服务,造成少数民族乡镇教师素质相对低,思想观念落后。对口援助又不到位,支教流于形式。据了解,对屏山少数民族乡镇援助的单位几乎为零,致使其常常陷入难以从外校引进先进经验的尴尬局面。虽然有少量教师来义务支教,但其流动性太大,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师多教的情况普遍

屏山少数民族乡镇地区往往经济发展缓慢,物质条件极其落后,虽然青年教师多但是没有教师愿意长期驻留教学,且对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的发展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如:青年教师难免经验不足:教师队伍科研能力不强等。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都来自于老师,不得已只有一师多教。

(四)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大部分边远地区的校园教学设施极其简陋,用于学生锻炼身体的器材屈指可数甚至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普及率低。许多长距离步行到校的学生来到学校,与之共处的不是令人期待的明亮的教室、干净的桌椅而是四面漏风的士墙,破旧不堪的书桌,这样的环境很难让所有学生在教室里都能安心地学习。

(五)教学质量普遍存在入学率低、升学率更低、巩固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

2016年底,全县有少数民族中心校2所(均属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基点校1所,村小3所。屏山少数民族乡镇的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80%和60%,远远低于全国98.6%和90%的全国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65%,辍学率12%,少数民族地区文盲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便辍学了,80%集中在屏山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是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

(六)读书无用论盛行,学生普遍厌学情绪严重

通过对彝族家庭的了解,当地少数民族家庭对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人们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焦躁心态。70%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上大学,认为读书浪费钱,外出打工是更好的生存途径,而部分学生也有较严重的厌学情绪,读书无用论在当地大肆盛行。

(七)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亟需关爱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许多少数民族乡镇农村育壮年劳动力迁移到城镇,将子女留给父母或亲戚抚养,这引发了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下滑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外出就业引起家庭结构变动,改变了传统的子女抚养方式,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生活在祖父母辈的隔代家庭中,虽然饮食起居有保障,但这种“不完全”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律性不高、学习观不端正。二是祖父母一般都对孙辈比较溺爱,孩子的不良行为难以及时纠正,再加上祖父母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无法辅导孙子女的学习,孩子的学习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导致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成绩差、有厌学倾向和辍学行为。由于家庭教育的脱节和不协调,“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他们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关爱,亲情缺失,成功得不到鼓励,进步得不到表扬,忧郁得不到开导,彷徨得不到指点,孤寂得不到抚慰,悲愤得不到关爱。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容易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目前,“留守学生”辍学己成为辍学学生的主流。

(八)家长教育意识差,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导致入学率低

由于受旧风俗的影响较深,过去存在轻视妇女的倾向。一些乡村女童辍学问题尤为突出。但在与村民的访谈过程中,发现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己有很太程度的改变。在调查统计中。在一项“因性别的不同而导致受教育情况的不同”的调查选项中,选择“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人数,清平有22人,占81.4%:屏边有69人,占67.6%。可见,当地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即使在屏山这个相对贫困的县里,在访谈中,很多村民都表示,在子女的教育中,男女平等,不会因性别的不同而有任何差别看待。但是仍然有部分家长重男轻女观念严重,性别平等的意识较差,人们性别平等的意识的差异,也是少数民族乡镇入学率低的原因之一。

三、原因分析。

(一)经济落后制约教育发展

屏山县两个彝族乡属宣宾市仅有的2个彝族聚居乡,长期以来,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落后又制约着民族教育,教青的落后又制约着少数民族乡镇经济的发展,贫穷成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最顽固的绊脚石。在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家庭在教育方投入到位,学习的条件有限,接受教育和受教育的程度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教育的落后。

(二)传统文化影响严重,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缺乏一个正确的引导,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没有一个完整的系列的管理更缺乏正面的宣传。一些少数民族教育思想落后,没有认识到教青对个人、社会、民族发展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从而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当地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存偏差

有些乡镇政府和领导对少数民族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少数民族教育支持力度不够。以少数民族教育是非经济发展主体为由,放弃了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统筹和管理责任。没有把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的宏观调控不够,呈现混乱无序状态,教师的合法权益和受教青权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陷入了困境和低谷。加之地方政府抓教育流于形式,百年大计,教青为先仅作为一个必备的“口号”,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关心及技入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四)政府教青投入模式不科学

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虽然每年在逐渐增加,但真投入到边远地区的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投入模式虽然优先发展了屏山县城的教育,最终却导致屏山少数民族边远乡镇地区教育资源的稀缺,这种“自上而下”的投入模式且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加快了屏山教育的发展,但是却拉大了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使得少数民族乡镇的教育更加落后。

(五)民族乡镇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受少数民族乡镇特殊地理条件、经济水平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少数民族乡镇学校难以吸收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任教,而现有从教的教师大都学历不高,文化素质较低,且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老化,教学方法落后,己难以适应现代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困扰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

(六)教育基础差,自身发展教育动力不足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乡村地处边远,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发展起点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民族地区农耕文明发达,老百姓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加上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再就业能力弱,劳动技能差,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严重不足。

四、对策建议

(一)全力发展乡镇经济,实施家庭教育减负工程

在屏山少数民族乡镇的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源于经济的发展落后问题。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落后的经济条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群众生活贫苦,无力供养子女上学,而且为了尽可能获取一些生活资料,不得不把儿童作为劳动力投入社会生产。所以,加快少数民族乡镇地区经济发展,一方面增强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使得政府有更多的余力投资教育。另一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子女的教育经费压力。

(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氛围,实施民族文化融合工程

要积极实施民族文化融合工程,提高少数民族注重教育意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教育的忽视问题,首先要提高当地政府注重教育的意识,建立少数民族乡镇教育落后惩罚机制。其次,要改变家庭和学校文化冲突导致的教育理念冲突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再次,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思想落后的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使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科教强县、科教兴农、科教致富”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教育风气。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实施对口支援工程

要大力发展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实行特岗教师计划。对口支援和协作,教育发达地区支援落后和困难地区,它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优良传统。对口支援教育关系的确立,既有上级政府规定,也应该有对口双方自由联系或者争取建立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对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师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可以考虑招聘更多的优秀的特岗教师到屏山少数民族乡镇学校服务,充实当地的师资力量,让山区学生也能开好音乐、美术、电脑、英语等课程。保证民族地区的孩子与城里孩子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要增加师源投资,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待遇,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要加强教师进修学习和教育素质提高,发展成人教育要和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培训师资。对于现有的教师队伍,要加大培训投入和力度,通过经常性的培训以提高现有的师资水平。在新增教师资源配置上,要向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倾斜。学习内容可以是某一项技能操作环节,也可以是整项专业技术。通过培训人、压担子、给机会,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四)加大政府投入占比,实施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要加大少数民族乡镇教育投入。加大教学设施资金投入,加大对少数民族乡镇教育的投资,重点建设学校教学的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各级财政要根据《教育法》三个增长“的要求,逐年安排学校公用经费,逐步解决教师政策性福利,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教青困难的根本也就是缺乏教育资金,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资时,应该设立该项资金发放和实用监督机制,把教育资金真正发放到需要投资的学校手里,并监督学校把这笔专项资金全部用在建设学校教学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上,再组建专家评估小组在各学校进行校园建设达标评估。要调整整体教青结构,优化教育布局。围绕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实行”三集中一过渡“模式,大力调整学校布局即: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基点校向乡镇集中,基点校以上学校向寄宿制学校过度,全面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五)着力巧用家支力量,实施文化发展推动工程

家支是屏山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情感归属、生活组织的核心。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家族文化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家支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支力量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家支保存和传递民族文化,传播各民族的传统美德。家支力量在少数民族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借助家支力量发展教育史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的的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

(六)充分落实民族政策,实施激励机制工程

利用屏山少数民族待遇县的政策优惠狠抓民族地区教育。高考加分引考生回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政策在屏山落地生根,根据有关规定,根据川招考委﹝2012﹞88号文件精神,均可享受高考加分政策及优先录取政策,回当地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均可享受高考加分政策,根据相关规定,获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后,参加高考的学生可享受加分的优惠政策。其中,对文考考生而言,少数民族考生一本院校(含提前批次)加25分,二本及二本以下批次院校加50分:汉族考生一本院校(含提前批次〉加10分,二本及二本以下批次院校加25分,加分上线(指先加分,再算是否上线)。艺体考生则实行少数民族文考加35分,汉族考生加20分,加分上线:专业成绩上了省控线后,省内院校录取时加5分。这样强有力的高考加分政策能够争取更多县外回流考生。加强人才阵地建设,集聚强智力。利用民族待遇县人才引进政策多引进优秀教育工作者,力争取到省上更多的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

(七〉创新教育发展方式,实施教育认知提升工程

把促进教育发展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结合。发展特色旅游业,转变群众教育观念,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文生态旅游业,以旅游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本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开辟新的就业平台,为更好的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供了渠道。屏山少数民族聚居区处于交通不便的文化边缘区,受外界影响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旅游业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本地少数民族群众接受外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自觉性,转变少数民族群众落后的教育观念,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好处,变被动受教育为主动受教育,有力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系中共屏山县委党校教师〉

相关推荐THE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