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文旅论丛LOCAL CULTURE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文化

大江文化,孕育了儒学大师的哲学思想

来源:唐君毅故园文化作者:葛燎原发布时间:2018-07-17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唐君毅是从宜宾走向世界的现代新儒学大师,是宜宾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我们宜宾人民的骄傲。欣喜骆为荣先生撰写的《儒学大师唐君毅》一书出版, 这是对唐先生最好的追思和纪念、 缅怀和崇敬。我表示衷心祝贺!
        唐君毅一生驰骋于东西哲学领域,锲而不舍地传播中华文化,宏扬孔子之道为己任,教书育人,行合于礼,学宗于儒,是新儒家学派中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的弘扬,对世界儒学文化的贡献, 对现代文化思潮的导引,还是对时代精神的建立,人们价值观念的取向,都有着积极而广泛的意义。
        唐君毅的故居,坐落在宜宾县普安乡周坝村,家门离金沙江只有几十米。这里依山傍水,空灵秀丽,充盈着浓浓的蜀乡风情。走进唐氏故居,不仅仅是简单的追忆与怀旧,而是感悟唐家“厚学家风”的灵性,亲近乡贤先哲的文化气息,一种由衷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穿越 100 年历史时空,我们仿佛看到少年时期的唐君毅,坐在家门前的金沙江宽阔的河坝上,望着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水浩浩荡荡穿过高山深谷,越过他家门前,迂回曲折于山川之间,不舍昼夜奔腾不息,不畏艰难险阻执着向前……
        生于江边的唐君毅,水滋养他成长。江水精神,让幼稚的唐君毅感悟到深刻启示; 江水文化,让幼年的唐君毅丰富了思想情感。
唐君毅的父亲唐迪风,看见儿子从小就喜欢看水。他就对儿子说:水,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
父母是人生最早的老师。唐君毅生长在书香门第,优良的厚学家风之中,让他从小就得到了文化的熏陶,对他的成长及一生人格塑造影响颇大。他的父亲是个秀才,为人秉性刚直,不为权倾,不为利折,被称为“可以适道”之人。他一生主要致力于文化、教育工作,其为学精博,于文字音韵、儒佛道学造诣高深,并著有《孟子大义》一书传世。
        唐君毅的母亲陈卓仙,是一位贤母和诗人,早年就学于成都淑行女校,后曾任教于简阳女子师范、成都敬业中学等。后因丈夫繁忙,她便赋闲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她在闲暇之时,常有赋诗填词。她写的“松扉静掩天寥廓,时有书声出院墙”,正是对儿子幼年好学生活的写照。
        在唐君毅幼小时,父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书认字,送他去读书,10 岁即开始背诵《说文解字》,对他的文字影响深远。
唐迪风对儿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行所思进行细心观察,便觉察到还是少年的唐君毅就具有哲思的慧眼而注重培养,让儿子开始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当唐君毅读《孟子》、《荀子》等典籍时,又引发了他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索,他认为他们都主张人性善恶,不同之处在于孟子将人性之恶的一面叫作“欲”,而荀子将善的一面称为“心”,并据此而写文章,还与父亲进行讨论交流。
        在少年时期,唐君毅从家乡走向山外,带着一双聪慧的眼睛,善于思索的大脑,随家人迁徙成都。后来其父唐迪风受聘于重庆联合中学任教,唐君毅就随之转到该中学读书。他在重庆学习生活 4 年,又与江水结缘。他家居在长江边,闲暇时常到朝天门码头前,观看长江和嘉陵江的潮涨潮落。因见江中石头忽隐忽现,遂生玄想: 被江水淹没后的石头是否还存在?对诸如此类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问题的思索,虽不免幼稚简单,但毕竟不再懵然无知。
        唐君毅青少年时代与江水结缘。他在金沙江、岷江和长江边生长,在成都锦江边读高小, 在重庆嘉陵江边读中学。金沙江水深, 岷江岸阔,长江奔腾,锦江温柔,嘉陵江多姿。这让他感悟到水的哲学。他认为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长离不开水。特别是长江、黄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而且磨炼了中国人的意志。对水的哲学思辨,启迪了他的思想,丰富了他的智慧。
        17 岁时,唐君毅考上了北京中俄大学,不久又考入北京大学。在大学期间, 他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 特别是他读了《现象与实在》一书,受其启发而去读康德、黑格尔著作。由此,他开始转向黑格尔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研究,这为他日后的治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岁的唐君毅,从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回到成都教中学。1933 年初,他又受母校之聘,回中央大学任哲学系助教。从此,他置身于教育学术界, 驰骋古今, 会通中西, 为弘扬儒学、 中华文化矢志不渝。30 岁就成为南京中央大学的一位名师。
        1949 年,全国解放在即,唐君毅同钱穆先生一起赴港。为了给离开大陆到香港的青年学子以继续学习的机会,他应钱穆之邀,会同张丕介等在香港创办文商专科夜校,后改为日校,并将校名改为“新亚书院”,寓“重新赋予亚洲以新生命”之意。
        唐君毅受聘为该院教授,除担任书院主要课程外,还兼任教务长一职。他倡导设立文化讲座,除他亲自主讲课外,还多方邀请文化学术界名流任教,这成为新亚独具特色的教学形式。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新亚书院”日益光大,成就渐为世所瞩目,逐渐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身处西方文化统治地位的香港,唐君毅更有切肤之感。但他不为物扰,不为威屈,凭着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态度,以君子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和坚定的立场,全力弘扬中国文化。多年来,他履艰忘危,呕心沥血,专志于“新亚书院”的建设与发展。
        1963 年 9 月,为满足香港社会的需要,经香港政府批准,“新亚书院”与其他教学机构合并,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唐君毅被聘为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并兼任哲学系系务会主席,还担任了第一任文学院院长。
        几年之后,香港中文大学当局一意孤行,宣布废弃联合制而改为“一元化”的集权制,完全违背新亚书院加入时的初衷。为此,唐君毅就以新亚研究所所长的身份,带领新亚研究所独立于中文大学,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挚爱以及传播于世界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唐君毅先生是 20 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家、哲学家之一,是全世界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一生驰骋于东西哲学领域中,为建立道德理想主义和人文世界而殚精竭虑,埋头笔耕,留下了数量惊人的巨著,生前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出专著 20 余册,平均每年写下20 余万字。唐先生逝世后,唐夫人谢廷光等合编出版 30 卷本《唐君毅全集》 。
       在唐君毅诞辰 100 周年之际,香港中文大学为了纪念这位从金沙江畔走出去的“ 文化巨人”、儒学大师,在校园里为他铸塑了铜像。铜像记中这样写道:唐先生君毅与诸贤创办新亚书院,为新亚哲学系及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任及首位讲座教授,推动香港哲学教育,垦辟开荒,耕耘不息,先生有大力焉。为感念其不朽建树,为先生铸塑铜像,镌于金石,以垂永纪。
   (作者系政协宜宾市委员会原主席、宜宾唐君毅研究会顾问)

相关推荐THE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