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文旅论丛LOCAL CULTURE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文化

宜宾东楼概述

来源:美游宜宾作者:薛元敬发布时间:2021-05-15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满载中国历史文化的宜宾东楼

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春秋时为“僰侯国”,属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秦置僰道,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在位于长江、金沙江和岷江交汇的三江口修筑僰道城。建元六年(前135年),设犍为郡。昭帝始元年(前86年),犍为郡治所迁至三江口僰道城,成为辖今川滇黔12县的郡、县同治之地。南北朝大同十年(544年),原犍为郡属僰道县隶属戎州。唐贞观六年(632年),在三江口设戎州都督府,极盛时直辖5个县,领有64个羁縻州,属县140余个,扼三江汇聚之咽喉,控川滇黔津衢之要冲,被誉为“西南半壁古戎州”。宋政和元年(1114年),以“州名为戎不雅”,朝诏取《尚书·禹贡》“西戎即叙”之意,将戎州更名为“叙州”,僰道县更名为“宜宾县”。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升叙州为“叙州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叙州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设宜宾专区,继而改宜宾地区,1996年改为宜宾市。

宜宾自秦汉以来,一直为中央政府经营西南、控制边陲的政治军事重镇,是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川滇黔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战略转换要地。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成长江,素有“长江第一城”的美称。

宜宾因其钟灵毓秀而致人杰地灵,濒临岷江、金沙江汇合处的三江口的东楼,也因此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过往商贾与书宦人家的待客胜地。每有聚会,名人雅士们总喜登临东楼,或品着宜宾独有的美酒美食,一览三江六岸胜景,或以诗言志,或饮宴歌舞,或无语远眺,一任波澜壮阔浩荡东去的长江水在胸中涤荡。这座宜宾史上最有名的具唐代风格的古建筑,可谓集中展现了宜宾的物华天宝与历史文化。

二、杜甫与宜宾东楼

在留存的史籍与历代文人的作品中,让宜宾东楼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唐代工部员外郎、被历代文人誉为诗圣的大诗人杜甫《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所存世的1400余首诗,多反映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因其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非常深远,被视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世人尊为“诗圣”。



因安史之乱,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几经辗转流寓于四川成都城西浣花溪畔草堂。

永泰元年(765年)五月,因安史之乱已平,杜甫怀着大乱初定的欣喜,举家离开成都沿岷江南下,以实现两年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回乡的愿望,六月经戎州城(今宜宾市旧城)时,时任杨姓刺史(尊称杨使君)在濒临岷江、金沙江汇合为长江的三江口东北角的一座楼上设宴招待他。在这国破家亡、大乱初定之际,杜甫在这三江口东楼上,面对宜宾引人入胜的美景、美人、美酒、美食等歌舞升平场面,不由感慨万千,挥笔留下千古绝唱:

“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

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

首句“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中的“胜绝”,按唐·薛用弱 《集异记·崔商》解,是“绝妙”的意思:杜甫一登上杨使君盛宴款待他的东楼,饱经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痛苦的自己面对三江口这绝妙的美景,吃惊地感到自己在经历国家这场大动乱后,竟然老了,一时竟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在内心发出诸多感叹。

“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座:座位之中。从:跟随。在杨使君设宴的东楼上,有不少歌妓,在主人指定的乐曲中载歌载舞。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重碧:唐代在戎州流行用荔枝酿造的一种“春酒”的颜色,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西入巴蜀后,将这种酒更名为“春碧”。重:音“仲”。清代铁笔御史赵树吉《瓮天琐录·杜诗轻红对重碧》:“杜诗重碧拈春酒,有读‘重’为平声者。余按重碧青红,自是以青对重。且公诗有‘嘉州酒重花绕楼’,此可证也。” 拈:用两指夹住酒杯的举杯状。轻红:荔枝的颜色。全句指杜甫在杨使君热情款待下,品尝着今宜宾历史上的名酒与特产荔枝。

“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评:“拈酒孽枝,此主人使歌妓为乐也。笛声无解于愁思,盖衰年漂泊之感,终有不能忘情者矣。”杜甫在描写杨使君东楼宴会的盛况后,面对主人极尽的热情与莺歌燕舞的表象,瞻念国家与自己在这大动乱之后的命运,油然生出家国之忧与异乡羁旅之愁,情绪陡然跌落,回到他忧国忧民的本色与沉郁顿挫的诗风上来。此时的杜甫,内心虽然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却又不便扫主人杨使君设宴热情款待之兴,只能欲说还休。

三、东楼的前世今生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版《叙州府志》叙州府城图


东楼到底修建于何时?在史上经历过多少次毁灭与重建?笔者至今还没找到没一个完整的答案,只能在史籍与前人的诗文中找到一些零星的记载。

据清康熙版《叙州府志》载:东楼,“治东北,唐建。”表明宜宾东楼具体位置在今宜宾市旧城东北角,为唐代所建,但未标明具体年代。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版《叙州府志·卷首·舆图·叙州府城图》上,找不到东楼的标记,但在其《卷八•城池》里载了一条消息:“会昌三年(843年),马湖水荡圮,徙筑江北,今名旧州,其城址犹存。”这消息中的“马湖”,即今金沙江。“荡”即荡平、扫荡、荡除之意,“圮”(pi),即塌坏、倒塌之意。这是说,就在杨使君于东楼宴请杜甫之后的唐会昌三年(843年),因金沙江水暴发,致戎州城遭灭顶之灾,全城建筑荡然无存,不得已,州城迁建到今天的宜宾旧州城区。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支诺皋下》中,对戎州城史上这场灭顶之灾(其记录洪灾时间为唐会昌二年,与府志记录相差一年)描述得特别惊心:“其时水高百丈,水头漂二千余人。州基地有陷深十丈处,大石如三间屋者,堆积于州基。水黑而腥,至晚方落,知州官虞藏玘及官吏才及船投岸。旬月后,旧州寺方干,除大石外,更无一物。” 这里的“更无一物”,自然包括了78年前杜甫曾题诗的东楼。

幸好,从历代名人咏宜宾的诗词中,以及民国期间矗立于东楼原址的“杨使楼”,可以推测:因东楼在宜宾的重要性,历朝曾多次重建。到民国时期,其原址尚存根据杜甫《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意取名的“杨使楼”(时人按其谐音俗称杨泗楼),其原址街名沿袭至今,仍叫“东楼街”,可惜这东楼于1949年春毁于火灾。

四、迁建宜宾东楼

宜宾东楼自古以来即为历代名人雅士聚会之地,所咏东楼诗更是不胜枚举。因诗圣杜甫题诗东楼,谪居宜宾的宋代大诗人黄庭坚诗《廖致平送绿荔枝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枝绿酒亦为戎州第一》中曰:“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此诗将宜宾佳酿、美果与杜甫这东楼诗视为宜宾的“三绝”,宜宾城也因此被人们视为万里长江“诗酒第一城”。

2018年,在宜宾建城2200年之际,为传承和发展宜宾优秀历史文化,让国内外的嘉宾能同中国历代名人雅士一样,到宜宾后能“情倾诗酒第一城”,经中共宜宾市委、市政府决定:为适应宜宾城市的拓展与提高视角美的需要,迁建宜宾东楼。

宜宾东楼迁建于三江合流处的宜宾主城区大溪口的西南侧,紧邻七星路,北侧为蜀南大道,西侧为宜宾六中,由四川省古典建筑园林设计院在传承和发展原东楼唐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设计,用地面积72659平方米,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木装饰,共8层(明7层,暗1层),基座至楼顶总高度为49.85米,总建筑面积4742.30m²。建筑高度和体量充分考虑其场地位于山坡之上,大江之滨,道路较宽, 空间尺度较大等因素,采用了典型的唐代楼、阁的建筑形式作为建筑群制高点,以主楼为中心,两侧亭廊为对称,形成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景观建筑群。整个建筑群雄浑大气,庞大壮丽,具有极强的特色和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现了360度都必须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不但提升了城市的起伏感, 优化了城市轮廓线,更是极大地增强宜宾城市的历史厚重感。

宜宾东楼成为传承与发展宜宾优秀历史文化的标志性载体,是长江首城会客厅、旅游休闲目的地、文化地标打卡地。

                

相关推荐THE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