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旅游文学TOURIST MAP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叙州

宜宾东楼故事:杜甫入川避难

来源:美游宜宾作者:李秉仁发布时间:2021-05-15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所存世的1400余首诗,多反映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杜甫诗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因其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非常深远,被视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流传于世的诗有一半以上写于四川。他是怎么来到四川的呢?又是何时沿岷江南下而经过宜宾东楼的呢?

这还得从杜甫年轻时说起。杜甫是河南巩县人,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廷官员。杜甫年轻时即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远远望见泰山,就咏出“会光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佳句。但杜甫一生,官运不济。参加科举考试,却遇上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弄出一个“零录取”。李林甫还向唐玄宗贺喜:“天下贤才都在为国出力,没时间来参加考试啊,可喜可贺!此次前来参加了考试的,都是些没能力的腐儒,所以今年一个也没有录用。”等了几年,杜甫又参加考试,还是遇到李林甫搞的“零录取”。无奈之下,杜甫只好到京城直接向唐玄宗写信推荐自己,即献赋。献了三次,等了四年,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了,获得“士尉”“参军”等小官,与现在保安差不多。但他还没有上任,就遇“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任职告吹。后杜甫在逃亡中,几经辗转,前往甘肃追随肃宗。结果在凤翔谒见了流浪中的肃宗。肃宗皇帝见杜甫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追随而来,大为感动,给了杜甫“左拾遗”一职,这是皇帝的谏官近臣,从六品。但好景不久,杜甫作为谏官履行职责,为被罢官的宰相房琯说好话,结果惹恼了肃宗,被打为同伙。后经人营救,杜甫被贬为管理地方文教祭祀的华州司功,可能相当于今文教科长,或文化专干。杜甫对这个刀笔小吏的工作很厌烦,又因战乱,不久就于乾元二年(759)弃官带上家人十一口人(杜甫和妻子、三子两女,还有四个弟弟),流浪到甘肃的秦州、同谷,投亲靠友去了。但到了那里,连生活都没有着落,家人挨冻受饿,小儿子因饥冻而死,三个兄弟也流落到山东等地。这时,杜甫老家回不去了,洛阳几次陷落,战火猛烈,京城长安更是没有立足之地。当年十二月初,为了避难和谋生,杜甫骑上一匹瘦马,带上妻子和两子两女和他的幺兄弟,从甘肃成县,翻越西秦岭,过剑阁崇山峻岭,入蜀避难。

当时,中原大乱,蜀地相对安定,北方士人包括杜甫在朝中的一些同事和杜甫的亲友纷纷入蜀避难,有的在蜀地为官。如剑南川西节度使裴冕、彭州刺史高适、成都尹严武等同事和杜甫的舅氏催县令、表弟王司马等。后来,杜甫的朋友和同事岑参也来蜀地任职。

杜甫在四川期间,虽经多次辗转,但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家人多住在浣花溪草堂,过上了短暂的安定生活。

杜甫从甘肃逃往成都线路图


杜甫铜像


成都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