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景区推荐THE SCENIC SPOT IS RECOMMENDED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翠屏景区

宜宾旅游文化:李庄古镇推荐词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8-22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那是几尊残破的塑像,曾经被神圣地供奉在祠堂、庙宇里。残破,不是因为破四旧或者文化大革命——那是中国雕塑艺术遭受浩劫的年代,而是被毁坏在抗战期间。残破,也不是由于抗战烽火,而是缘于历代供奉它们的乡民,将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需要顶礼的塑像,迁出祠堂、迁出庙宇,而深埋地下的过程中。这一切发生在后嗣与信众身上,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能对前因后果有所了然,如果不能对那些乡民内心承受之重荷感同身受,就无从理解为什么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而只有一个能直接冠之以“中国”二字,成为宜宾的中国李庄

 

还是先回到那战火硝烟的抗战年代,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不但指向了普通中国军民,更是指向了一群辗转流离的人们。那是些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文化精英,即使远离前线,日本侵略者也竭尽所能,派遣间谍、汉奸,引导飞机对他们狂轰滥炸,因为侵略者知道,泯灭一个民族的最有效方法,莫过于泯灭其文化——或者让传承这一文化的人们臣服,或者,让其死亡。


         外迁的第一个校址在浙江金华、而后是江西赣州、广西八步、越南河内、云南昆明,最后经过贵州贵阳和四川重庆、落户在宜宾李庄 

在这支迁徙大军中,就有上海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在日军不断的进逼与轰炸下,他们几异校址,步步西迁,但举步维艰的上海同济终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偌大之中国,已经容不下一张书桌!就在他们抉择于就地解散,还是再寻地点——能甘冒日军轰炸的风险,收留他们办学的时候,宜宾李庄(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的乡绅罗南陔,在知道了他们的境遇后,却发出了一封掷地有声的16字电报:同(济)大(学)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不只是上海同济大学,后来许多中国的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前身都在李庄,找到了容身之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前身是同济大学医学院,1950年院系调整迁往武汉)、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都脱胎于中国测绘界的摇篮,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清华大学建筑系(由梁思成于1946年创办,脱胎于中国营造学会。而梁思成的扛鼎巨著《中国建筑史》就完成于李庄),除此之外,还有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会等等、等等。这让名不见经传的李庄成为了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化中心(抗战时期中国的四大文化中心分别是昆明、重庆、成都和李庄)而名扬宇内,以至于连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李庄,所接收的国际邮件,地址一栏统统简单地书写成:中国李庄!


在李庄,一个个中国知识界的巨擎驻足于斯,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徽因、陶孟和、董作宾、陈寅恪、王世襄、吴定良、童第周、梁思永、金岳霖……。在国民党统治期的首批81名院士中,有9位在李庄生活、工作过,而到现在,李庄一共产生了超过40位院士!李庄,是烽火硝烟中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 


厚重的文化从来都像是多棱镜,会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在中国李庄,不但书写着学术等身的文化传奇,还有用痴情、忠贞与信任书写的,真挚友情与旷世爱情的动人故事。林徽因是一个让人为之生(梁思成)、让人为之死(爱慕林徽因的徐志摩,为参加林徽因建筑艺术演讲会而乘坐飞机失事于济南)、让人为之终身不娶(金岳霖)的民国才女。而梁思成、林徽因客居李庄期间,爱慕林徽因的金岳霖也追随而来,寄居在中国营造学会梁思成、林徽因卧房的后院,为体弱患病的林徽因养鸡以补充营养。卧榻旁,容下了他人的酣睡,他们三人演绎了痴情(金岳霖)、忠贞(林徽因)与信任(梁思成)的友情与爱情相交织的动人故事

7 当下是历史的折射,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宜宾李庄,不但有1400年的建镇史,而且古镇风貌保持相对良好。这说明在几个世纪漫长而宁静的岁月中,这里的文化基因可以从容养成

文化,从来不是桃色的八卦,而是现实生活的具象化。当你步入中国营造学会简陋、狭小的旧址,看到如此局促的空间,需要同时承担许多人的居住与工作的双重功能,就会发现网络上,对林徽因、金岳霖的,不负责任的八卦是如此地不攻自破。而这种纯真友谊与忠贞爱情的交织,又具有何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永恒的人生启迪。


8 10月17日陪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霍玮常务副会长(左3)到访中科钢研,也正是在那一天,宜宾翠屏区曾从钦书记(右2)也只身来院里考察,而14天后的11月1日,代表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晶圆最高水准的碳化硅项目就落户到了宜宾翠屏区(李庄所在区)。这也许是对罗南陔、梁思成们的最大慰藉,因为他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文脉的存续与国运的兴旺是互为表里的。而陪同这次考察,并在两周后赴宜宾的中科钢研相关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有张岩(右3)、刘波(左1)、廖政中(右1)。而他们三人又恰恰在1988年,在宜宾支教一年。但他们在此次宜宾之行前,却不知道李庄! 

总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罗南陔这样的乡绅有如此的勇气,能让他们做出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漫步在李庄的古街巷上,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明显在近二、三百年里,没有受到战火的蹂躏与大的破坏。乡绅阶层,可以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从容完成自身的文化养成。就像在荟聚网另一份田野调查报告《岁月留痕 ——和平林寨四角楼》中探讨的,乡绅对和平林寨(建筑)艺术的历史贡献一样,李庄的乡绅罗南陔们,更因存续中华民族的文脉,而彪炳史册。当然,任何历史人物,乃至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罗南陔们亦然。


9 一位年轻、时尚的女孩子在李庄的店铺里随意打着鼓,不一会儿,一个小得多的女娃娃腻过来,她们两人亲密无间,只是判断不出时尚女孩儿是姐姐、小姑还是小姨。一切都是那样惬意而有生趣。这里不再受到日寇轰炸的威胁、也不再有罗南陔需要被镇压,但历史没有断点,正是有了那些危亡与抗争,重构与新生,才让现在的这里,充满了和煦与生趣

作为剥削阶级的一员,罗南陔在解放时遭到了镇压,也许相较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他的剥削属性可以忽略不计,予以宽恕。但是,历史的进程往往不会是温文尔雅的,就像法国大革命时的革命者——雅各宾派的领袖,依然会被送上断头台一样。罗南陔的历史悲剧不仅仅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那个时代。正是站在旧时代的废墟上,崭新世界的帷幕才能徐徐拉开。但无论如何,不管是罪有应得也好,是错杀也罢,罗南陔对中国文脉的护佑之功是不可辱没的,而只有进入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历史的过往已不再有涉身的切肤之痛时,我们才能更理性地评价罗南陔们,并纪念他们曾经的功绩。


同济大学捐赠给李庄的雕塑。风帆的造型暗喻在那艰难困苦年代了的同舟共济

即使抛开罗南陔们不说,延续中华文脉的李庄抗战精神也是需要传承的,而传承的前提是传播。不知晓也许缘于历史原因,缘于罗南陔们的背景。但在当今这样更开明、更开放的时代里,我们有了更多的,将不知晓变成知晓的可能。来宜宾前,刚在中国傩城举办完中健杯百城千舞的活动,期间,虽然只与谭琴老师及重庆龙山艺术团的杨应珍团长进行了短暂交流,但我知道,以她们的情怀与修为,一定会为弘扬李庄抗战精神而无私贡献心智的。更重要的是,她们还有这样做的能力,因为她们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强劲的文化力量。 

 为报答李庄的恩情,94岁高龄还坚持在李庄做一台手术的吴孟超院士

也许我的悲观是多余的,当我真正踏上李庄土地的时候,看到了那里同济大学捐赠的,象征同舟共济的风帆雕塑,看到了94岁高龄,仍然坚持在中国李庄做一台手术(20161125日),以报答在李庄完成抗战烽火求学路的,吴孟超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介绍…… 

宜宾三江口,在这里,金沙江在接纳了岷江之后,才始称万里长江。愿李庄的文化精神与中国的文脉,像这滚滚长江一样,不断纳入新流,奔腾不息,永不枯竭

一个真正的文化重镇,除了显露其外的大家——那是金字塔的塔尖,还要有宽阔坚实的塔基。而正在写生的,李庄中学的学生们,喜欢文史,进而留在李庄的讲解员小丫头,不正是生生不息的,中国李庄文化精神,那宽阔的塔基吗?基础对了,上层建筑也就对了。当所有人都能被李庄,那存续文脉的人文精神所感召,并最终形成起而行的滚滚洪流,李庄,才会真正成为永远的中国李庄。 

 

 

古镇李庄解说词

游览路线:东岳庙→张家祠→羊街等古街古巷→慧光寺→旋螺殿→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栗峰山庄

一、欢迎辞

尊敬的游客:

您好!欢迎来到古镇李庄,热情好客的李庄人民欢迎您!

我们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位于宜宾市东郊19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大桂轮山相望,与长江有机融合,形成了秀丽迷人的自然景观。这里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有1460多年的悠久建制史,人文景观荟萃。同时我们李庄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列四川省十大历史文化古镇之首,2005年在“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的评选中名列26名。目前在李庄古镇景区众多景点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个。抗日战争时期,李庄镇成为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陆续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辗转内迁李庄镇,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才先后迁回原处。这对李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我们即将到达今天古镇李庄之行的第一站——“李庄四绝”之一的旋螺殿。

二、参观旋螺殿

旋螺殿距宜宾市城东19公里,位于李庄镇南2.5公里,建殿选地在石牛山,山势奇特,山形似卧牛。山下不少山包,巨石嶙峋,山石之间,夹着一冲冲肥沃稻田,奇观的是,石牛山横亘于三条正冲稻田汇集处,一般是两条正冲汇集于一处。夏秋暴雨,雨水直冲而下,就汇成一个一二丈深的水潭,人称“龙凼”。春天,小山葱茏,稻田碧翠,山花烂漫,绿水泱泱,成群鹅鸭嬉戏于水中,真是农村乐园和游览古迹的胜地。

旋螺殿造型瑰秀,风格独特,殿呈八角形,高25米,进深、面阔均8米。外为三重檐,内实二层。顶覆青色筒瓦,塑以八条垂脊,垂脊上各置垂兽和走兽。屋面坡度平缓,宝顶及八个翼角(俗称鳌尖)的起翅均不甚高。比例匀称,线条柔和,端秀玉立。与清代翅角凌空,屋面坡度陡急的亭、殿、楼、阁等造型迥异,显现了明代建筑造型艺术特色。结构精工,运用力学妙巧,旋螺殿有别于众多清代建筑,采用的是抬梁支柱法,即殿的下檐八角转角处,各竖一根石质檐柱,又在殿内按正方形四个角的位置竖四根井口柱,贯至中檐,井口柱的四方穿抬梁上、下两层,构成四方形“灯笼架”,组成梁架骨干,承受上、中、下三层屋面的重量。这种作法比清代建筑的层层爬梁垒砌而上者精简得多。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培修此殿时,因要换两根井口柱和一根抬梁,相传工师刘崐山卧殿中三天三夜,思索施工方案,担心稍有不慎,会遭致全殿倾圯。又经反复思考观察,才决定了承力结构非常精巧的施工办法,最后顺利地完成了培修工程。

旋螺殿的斗拱,是依据殿的造型而设计,因放置的部位不同而变化形制,在变化中又不脱离统一的风格,不拘守《营造法式》而使整个殿的三重檐下的装饰不但各层有异,每方不同,且又疏密得当,更加显得雅丽、新奇、大方。

旋螺殿的设计和建造,确是别具匠心,也反映了李庄镇在明代时经济文化发展的繁荣。驰名中外的建筑学专家梁思成、莫宗江、罗哲文等都曾亲自去李庄实地考察。1944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一期,卢绳也曾撰文作过详细评介。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目前已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参观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书写中国建筑史的历史,他因此被称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梁思成完成这部著作的时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3年,地点是在中国李庄的月亮田。

抗日战争时期,海内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的字样,就能准确地送达四川南部、长江边上的一个偏僻小镇——李庄。当时,李庄接纳了同济大学和一批中国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李庄,以其博大的胸怀和珍贵的宁静,为中国文化单位的大西迁、为当时中国一批文化精英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中华文化免受战火摧残作出了不能忘却的贡献。

中国建筑学的一代宗师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来到李庄后,在贫病交加的困难处境中仍然坚持学术研究,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出版了两期高质量的会刊,培养了青年才俊罗哲文、王世襄。梁思成还在盟军对日本的轰炸中,保护了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

梁思成是中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的著名领袖梁启超先生的长子。1924年,梁思成在清华学堂毕业后到美国留学,他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的过程中发现,古老文明的中国建筑史,竟然都是由外国人编写的。

1928年,梁思成和一道留学归来的新婚妻子林徽因,到东北大学创建了建筑系,1931年,他们进入了当时代表中国建筑研究最高水准的营造学社。在几年时间里,梁思成、林徽因和学社成员一道调查了十几个省200多个县的建筑和文物,并且摄影、测量、绘制了大量数据和资料,为研究中国建筑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七七事变”发生,日本政府发动了侵华战争。不愿沦为汉奸和亡国奴的梁思成决心撤往大后方,他带着全家人匆匆离开了北平,从天津坐船首先来到了青岛。后离开青岛,梁思成一家开始了长达9年的逃难生活。1938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逃难到了昆明。1940年冬天,营造学社又决定跟随中央研究院搬迁到四川李庄。

出发前,梁思成脚指头突然得了破伤风,他只好留在昆明治病。林徽因和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跟大队人马一起上了路。

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来到李庄后,双双重病,全家经济拮据需要变卖衣物度日,他们陷入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1940年12月13日,营造学社到达李庄,在镇外1里的月亮田住了下来,林徽因带着孩子搬进了一所简朴宁静的农舍。

从昆明到李庄,搬迁队伍在路上奔波了两个星期,一路上的艰辛和李庄潮湿的环境,使患肺病多年的林徽因一病不起。几周后梁思成也到达李庄,看见美丽能干的妻子已经卧床不起,梁思成的生活陷入了最困顿的时期。他自身的脊椎骨软组织硬化症也在加重,整个脊背都完全驼下来了。面对躺在床上完全不能活动的妻子,他只能自己努力去克服面临的一切困难。

抗战开始以后,营造学社就失去了经费来源,到李庄后经费缺乏更加严重。在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和考古专家李济的帮助下,1941年梁思成的中国营造学社才有了一点固定的经济来源。

生活的困境,还有每天折磨人的病痛和寂寞,使躺在床上的林徽因心情陷入苦闷低落之中。不久,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林徽因最喜爱的弟弟林恒——一位年轻的空军飞行员,在成都机场空战中阵亡。《哭三弟恒》、《十一月的小村》、《忧郁》、《一天》等诗歌在病床上诞生,凄美的诗句宣泄了林徽因在李庄这一段痛苦的感受和孤独的心情。

这时候,像林徽因一样躺在李庄病床上的还有梁思成的三弟、史语所考古专家梁思永。梁思永来到李庄后结核病复发,一家人的生活也十分困难。

为了帮助梁家兄弟,傅斯年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教育部长朱家骅,为他们申请救济。

一天,林徽因突然收到一封重庆寄来的要件,拆阅以后知道了傅斯年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她既感动又思绪万千。林徽因因此专门给傅斯年写了一封信,这位心气高洁的一代才女在信中感谢傅斯年,更倾吐了因病不能为抗战效力,反要受别人同情和特殊照顾的复杂心情。

来到李庄,虽然生活更困难,但被敌机轰炸的危险却解除了。几年来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建筑史》的编写工作。

然而,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头上。当初逃难时,梁思成把一批重要资料存进了天津一家外国银行的地下保险库,来到李庄后,却从天津传来了一个坏消息——资料被损毁。

痛哭之后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只有用手里的材料来补充、重画,弥补损失的资料,同时尽可能地收集新资料。李庄古镇上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建筑,梁思成带着年轻的助手莫宗江、罗哲文考察了镇上的古建筑。他对李庄的奎星阁、旋螺殿大加称赞,认为建于明代的旋螺殿“梁柱结构之佳,足以傲于当世之作”。李庄的建筑和梁思成在四川新津、彭山与宜宾的一些调查成果都被选进了他的著作中。

这时的梁思成,经常是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写作和绘制他的《中国建筑史》。因为脊柱有病,这使他工作起来更加困难。这期间,他的助手莫宗江帮助绘制了书中大量图稿。而林徽因也在病床上完成了书中所需的资料收集和宋、辽部分的执笔工作,并负责对全稿进行了校阅补充。

1942年11月中旬,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好朋友、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到李庄看望他们。抗战刚开始时,费正清夫妇和美国其他几所大学曾经邀请梁思成夫妇到美国去治病和讲学,都被梁思成拒绝了。这次在李庄的经历和见闻让费正清更加感动,他在给妻子费慰梅的信中说:“思成的体重只有47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夜半。”他因此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我为我的朋友们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依我设想,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遇,也许早就抛弃书本,另谋出路,改善生活去了。”

1943年底,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在李庄完成了,这部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由于条件限制,在李庄只刻印了几十份。

随后,梁思成又用英文编写了一本《图像中国建筑史》。他请费正清帮助把图稿拍成了微缩胶卷,并复制成两份。自己留一份,另一份委托费正清带到美国保存。他和林徽因计划抗战胜利后就付印出版。

在李庄,梁思成和林徽因还克服困难,坚持出版了两期《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在抗战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大部分都登在这两期刊物上。病床上的林徽因承担了出版刊物的具体组织工作。营造学社在李庄以简陋的石印方法出版的这两期堪称精美的高质量汇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赞誉,使营造学社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

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邀请梁思成去讲学。他带着在李庄完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书稿和图片,向国际学术界第一次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瑰宝。他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赢得了国外同行的赞誉。可惜,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生前都没有看到这部书的出版。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984年,《图像中国建筑史》才在美国以英文正式出版,1991年,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翻译出版了这部书的中文版。

1944年,欧洲战场大局已定,在中国战区,已经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的盟军,开始计划轰炸中国境内的敌占区和日本本土。在战争中坚持研究古建筑的梁思成,这时更加注重保护战争中的古建筑。应国民政府之邀,梁思成担任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夏季的一天,正在李庄的梁思成接到重庆通知,于是他带上助手罗哲文匆匆坐船来到重庆。原来,梁思成的任务是在盟军飞行员轰炸敌占区的地图上画出保护文物的标志。他在地图上标记的依据,就是他多年来在国内进行文物调查的成果——《全国建筑文物简目》,这本简目也成为解放后国家确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依据。

1945年,盟军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多次大轰炸。东京、大阪基本上被炸成平地,但是相距不远的奈良、京都几乎没有被炸,那里的古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才得知是梁思成当年在地图上作的标志保护了这些文物。日本的报纸纷纷刊出大字标题,称梁思成是“日本古都的恩人”,对梁思成超越民族和战争仇恨,无私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人格表示了深深的敬仰和感激。

抗战开始后,营造学社就只剩下几个人。营造学社在月亮田,先后接收了两个年轻人,一个是1941年招收的学徒,现在是全国著名古文物保护专家的罗哲文,另一个就是当今著名的明式家具研究者和古文物鉴赏专家王世襄。

王世襄在营造学社从学徒做起,跟着梁思成学习古建筑考察、测绘,一年多后,他写出了一篇测绘、考证李庄宋代墓葬的文章,登上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两年后抗战胜利时,经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委派参加了清查收回战时流失文物工作,离开了营造学社,但月亮田的经历已改变了他的一生。几十年后,已是一代大家的王世襄出版了他的三卷本文集《锦灰堆》,他把李庄所写的文章都收进了这部受人称赞的文集中。

60多年的时光,星移斗转,很多事件和人物都已成为过去。但是,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这些沉淀在李庄月亮田这所简朴房屋里的真实历史,仍然在影响后人、启迪后人。月亮田,它没有被人遗忘,它也永远不该被人遗忘。

四、参观李庄同济广场及东岳庙

a.参观李庄同济广场

李庄同济纪念广场、纪念碑落成于2006年6月2日,该广场及纪念碑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筹资、设计、建设。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占地500平方米,由两大设计院多名专家精心设计并由捐资修建。广场从东岳庙门前台阶起,面向长江呈下开放式,这座代表抗战精神的风帆型不锈钢与青石纪念碑与东岳庙遥遥相望,寓意“同舟共济、自强不息”。青石板构筑的广场地面,深深刻上了同济大学从1907年创办以来的“足迹”,一直“走”到李庄,“走”过抗战,走向未来。纪念碑中碑体全部在上海制作完成,最后运送到李庄安装。好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让我们逆着同济的足迹往回走,仿佛时光倒流一般,一同走进六十多年前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b.参观东岳庙

现在咱们来到的是李庄东岳庙,东岳庙位于李庄镇西面,建于清道光7年(1827年),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由岱宗殿、玉皇楼、丙灵殿、关圣殿和十殿阎罗组成,为木、石、砖结构建筑。抗战时期,迁驻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便设立在此。6年间工学院共毕业近700名学生,日后很多人成为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大门右侧这块纪念碑,是当年从该校毕业、现定居美国的土木工程博士霍藻润和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兆南所立,上书“同济工学院旧址”。

东岳庙在旧时,是李庄人民为了祭奠东岳大帝而建,东岳大帝就是在神话传说《封神榜》中所描述的商朝大员黄飞虎。我们在东岳庙的石门坊上至今仍能找到颂扬东岳大帝的对联:“丙地东皇,万物资其长养;甲宫南面,群黎荷乃帲幪。”传说中,东岳大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必须做到铁面无私,坚持惩恶扬善。人间万物,包括善良百姓他都要“资”助其成长和培养,以显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下片的大概意思是指:善良的老百姓能在东岳大帝的庇护下过着平安祥和的日子是很感谢他的恩惠的。

走进前殿,我们抬头便可以看到东岳庙前殿的梁木,上面至今可以清晰的看见“清道光七年”等字样。再往里走,我可看到的是丙灵殿,丙灵殿据说是供奉黄飞虎的儿子黄丛化的,他也是助周灭纣的一员大将。

抗战期间,李庄人民为了给同济大学提供办学场所,将供奉于内的神相割成小块掩埋于庙外。1940年冬,从云南昆明迁来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就最先设在东岳庙内,此与同时,同济大学迁至李庄后也是第一次在这里响起了上课的钟声。在丙灵殿两边主墙上的窗户就是当年同济大学的学子在此上课期间,为了采光而特意开凿的。

在丙灵殿的后面是玉皇楼,大家可以看到在玉皇楼和丙灵殿都有很大份量的木雕艺术品作为装饰之用,这些作品多采用深度浮雕和镂空雕。其刀法十分娴熟,线条流畅,立体感强;特别是玉皇楼的承檐撑拱,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木雕精品,反映了古代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建筑风格,更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结晶,虽然在“文革”破“四旧”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仍旧保存较为完好。1945年,同济大学此增设了法学院,玉皇楼就是当年法学院的教室。

最后一个殿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岱宗殿,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殿的与众不同之处,它采用了很多粗大的石柱做主梁,看着这些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艰难情况下,全凭劳动人民体力运来的粗大石柱,不得不让我们叹为观止。

同济大学工学院在李庄期间,电机实验室一度用直流电机发电为全镇的照明供电,后经同济大学与宜宾马鞍石电厂协商,牵电至李庄,最终使李庄比县城南溪早近10年用上电灯照明和机器打米,受到了李庄群众的欢迎。

1946年同济大学迁回上海后,四川省立宜宾师范学校由李庄下坝迁入了东岳庙继续办学至解放后一年才迁返宜宾;随后,李庄中学由张家祠迁入东岳庙内继续办学至上世纪80年代。

五、游览顺河街

东岳庙位于李庄场镇之上首位,座南向北;为什么东岳庙不建在城中而只能建在城边呢?据说这和东岳大帝黄飞虎有关。相传,黄飞虎一家累遭商纣王迫害,被迫携家眷反出五关投奔周武王而被视作“反臣”,所在不允许将其庙宇建于城中,只能建于城外。当然,对于建于城边也有另一种说法;有人说建于城边是因为东岳庙内供奉有面目狰狞的十殿阎罗,为了避免吓坏城中的老百姓,故将东岳庙建于城外。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迁出东岳庙的李庄中学,李庄中学于80年代新校建成后逐渐腾出东岳庙,目前东岳庙已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在我们左侧的这个运动场是由河水冲刷后形成的一片天然河滩平坝,抗战时期同济大学迁至李庄时就因地制宜将其作为运动场加以使用。1942年5月,迁来李庄的同济大学在这里举行了建校35周年的盛大运动会,据说当时运动会盛况空前,除了同济大学的师生,不仅吸引了其他迁至李庄的科研机构工作人员,还吸引了大量本地民众,因为朴实的李庄民众从未见过篮球、乒乓球、撑杆跳等现代体育项目,据说当时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扶老携幼来观看所谓的“西洋景”。当时运动场周围还没有围栏,即使今天我们都可以看到,这里是一个欣赏江景的绝佳场所,据说当时在夏季有许多的同济师生在这里游泳、消夏纳凉,就连居住在小羊街的李济博士、陶孟和博士和刚才我们已经去过的上坝月亮田的梁思成先生也时不时来散步纳凉、会会熟人。1946年同济大学迁回上海之后,迁至东岳庙的李庄中学也继续使用这个天然运动场至今;运动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活动场地,也为李庄居民提供了休憩、娱乐的场所。

李庄和许多四川古镇一样,有安静的街道,低矮的瓦房,居民们祖祖辈辈在这个小镇上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在60多年前的那场抗日战争中,李庄却盛载了一段令人感动和难忘的历史,当时,这个小小的古镇与重庆、昆明和成都并称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海内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的字样,就能准确地送达四川南部、长江边上的一个偏僻小镇---李庄。

下面,我们即将前往的就是被誉为“中国抗战文化陈列馆”的张家祠。张家祠始建于清道光19年,由张师德为首的张氏族人集资660两银子从族人手中购得,以作宗祠之用。旧时,张家祠堂每年春秋都会举办祭祀活动,时间分别定在春分和秋分进行。抗战期间,为了给内迁的中央博物院提供场所,张氏族人将其供奉的祖先排位取走腾出了宗祠。解放后,张家祠改作李庄镇中心小学校,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不少合格的基础人才;古老的张家祠在中国现代史上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参观张家祠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块牌匾就是梁思成先生的学生罗哲文所提字。罗哲文先生是全国文物专家组组长,在建筑界相当于其先师梁思成,也是属于泰山北斗地位的人物。

祠内有用整块上等楠木雕刻的50扇窗页(现存24扇),每页窗面上都雕刻着形态不一的两只仙鹤,四周以镂空雕刻出线条流畅、动感十足的祥云衬托,共有100只栩栩如生的仙鹤,所以称它为“百鹤祥云窗”,其中一部分祥云图案中,还隐隐刻出成对称状的变形鸟类图案,其头、眼、颈历历可辩,窗页的下部还刻有蝙蝠、麒麟、鹿、奔马、风、奇花异草等,共同组成协调美观的画面。据说,张家以每扇窗页纹银14两请工艺高超的匠人雕刻,而当时一个正一品官员1个月的俸银才15两。张家祠的百鹤祥云窗被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李庄四绝”之一,历经百余年的风雨和“文革”劫难,现仅余下了24扇,弥足珍贵。张家祠下厅房,有包弼臣手书的“张氏宗祠”匾额,清代两江总督张之洞书记写的“宏我汉京”的匾额。这两张匾额衬出张家祠的超凡气度。

步入前殿我们可以看见一首长长的《李庄歌》,这首《李庄歌》是年近九旬的周懋庸先生(女)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而专门创作的。周懋庸的母亲是李庄的张家人,曾经担任过南溪县一中的校长。“颠沛流离湘桂滇,敌机轰炸无处安。传闻李庄地偏僻,可否栖身问消息。小镇贤良明大义,热诚迎来精英聚。佛堂古庙读书声,弦歌再唱是同济”,周懋庸先生所作的《李庄歌》里短短的几句话语清楚的讲述了同大迁川的原因。

在《李庄歌》的背面所绘的地图上清晰的标明了1940--1946年之间所有迁至李庄的学术机构和科研院所。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李庄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00多人;然而,当外迁人口全部迁来李庄时,李庄人口一度达到了1.5万左右,从这个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外来人口远远超过了本地人口,以当时的现状来分析,李庄有这能力养活这么多的外来人口吗?有这能力为他们提供研究场所和住宿吗?所以,我们说李庄人伟大,正是因为当时的李庄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接纳这些外来人口,而他们依然是咬着牙将这么多的外来人口留下来了。李庄人将宗祠、庙宇的灵位、神相全部请了出去,腾空地方给这些外来的学术机构和学子们住宿、工作。节衣缩食、全力保障这些外来机构和学校的正常运转。

    中央博物院  中央博物院是“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将其收藏的几千箱多系历代宫廷遗留下来的部份珍品从北京故宫迁到南京。抗战期间随同济大学迁来李庄,驻扎就是就是我们的张家祠,负责几千箱文物守护任务的军队也驻扎在这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就是我们在刚才所讲到的李济先生,他是留美博士,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是同班同学。

    1941年受聘于中央博物院的青年艺术家李霖灿,曾去滇西北作边地艺术考察,醉心于玉龙雪山下神秘的东巴文化。1943年,他携带着大批珍贵的资料回到李庄,开始了“麽西象形文字字典”的编纂和东巴文化的研究工作。后来他把纳西族文化研究拓展到了历史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被誉为:东巴文化研究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1949年他去台湾后,长期担任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职务。

   中央博物院所馆藏文物中的精华部份已于临解放时运去了台湾。

    中央研究院   原国立中央研究院(1928年6月-1949年4月)是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直隶于国民政府。其任务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实行科学研究;二是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设有特任级院长一人,其下设行政、研究、评议三机构。

1928年6月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到1937年抗战发生时为止,已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及动植物等十个研究所。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分设于重庆、北碚、李庄、昆明四区。中央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是蔡元培,继任院长为朱家骅。

七、游览羊街等古街巷

羊街  又名羊市街,古时为牛羊交易市场。

胡家院(民乐及明清家具展)  现在所看到的是位于羊街中段的胡家院子,胡家院子朝门石坊上的同样有幅对联:涪水桂轮地灵钥户,花庄鹿溷光泽遗芬”上片八字写了李庄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有水(涪水,指的是李庄北岸长江下游约3公里的一条小河入长江段)、有山(桂轮山),而且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从军事角度上讲,宜宾与南溪的门户,如锁孔一般的重要,与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的名联“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有异曲同工之妙。下片句中有二字因“文革”破“四旧”人为凿损,字迹难以辨认,有专家考证为“鹿溷”二字,溷指的是饲养的鹿圈,当然,在这里“鹿”也为禄的谐音。下片总体来说是夸赞胡家院内“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青之草”的美景。

李济故居  李济(1896~1979)字济之,湖北钟祥人,清华毕业后留美,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中国考古学开山之人,曾主持安阳殷墟等重大考古发掘。1926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现实,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下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文昌宫  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大部份都采用的是深度浮雕。在正门上的“文昌宫”三个大字年因严重风蚀之后,此三字只能依稀可辨的,文昌宫内供奉的是文昌大帝,在李庄先后修建很多文昌宫,这个文昌宫很小,所以没有大山门,只有两个小山门。在李庄又有张家的顶子(官帽)、李家的银子、黄家的碇子;张家是李庄的大富,也是地方上的名门旺族,张家文人辈出,上至翰林下至才子、举人不计其处,所以张家也特别重视教育,也特别出资建造文昌宫,但是,张家建设文昌宫还出于另外一个目的,因为文昌大帝在没有出嫁之前,也姓张,也是张家之人,所以张家希望这位张家的文昌大帝一定能够保佑张家的子孙。

刘家院(民间艺人表演)  在刘家大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位于刘家院朝门石坊上的一幅门联“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培兰种桂干国栋家。”其中,“含和”与“履中”为中国人对人处事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比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等;“中”指的是中庸之道,处事不偏不倚和公正;因此,上片的意思大概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只有具备有待人接物处于平和心态,和善可亲的行端口正的个人休养,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得到自己应有的福和喜。下片中的“兰”和“桂”分别指兰花和桂花;喻意在教育自己后代的时候,一定要像培养兰花和桂花一样精心呵护,让他们长大之后才能成为国之栋梁和光宗耀祖。全副对联概括而言,含有“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境,由此可见,刘家的家训是十分严谨的。

门眉上的匾额写有“光分太乙”四个大字,这四字蕴涵着刘姓的一个典故。传说在汉代时,有一刘姓后生家境非常贫寒但十分勤奋好学,白天从事农耕、打短工,晚上借着淡淡的月光抽空温习书简,只有阴雨天无月光可借才会点一盏如豆小灯继续读书。某天晚上,刘家后生在借光苦读时,从此经过的太乙真人看见了并为之深深打动,于是太乙真人从袖中取出一颗大如鸡子的夜明珠,将灿烂四射的毫光分出一束,直端端的照着刘家后生攻读诗书,而刘家后生得此神光相助,不出几年一鸣惊人,竟官居极品作了宰相之职。于是后人便借“光分太乙”的典故来勉励后人勤奋向上。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过能肯定的是当您再次看见门眉上刻有“光分太乙”四字的大院,那必定是刘姓家族。

军民街  原名老鸡市街或鸡市上,过去为家禽交易市场。“文革”中,取“军民团结如一人,视看天下谁能敌”之意,改名为军民街,至今还可以看见保存较为完好的毛主席语录。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位于军民街29号的祖师殿,祖师殿又名真武宫,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民间帮会组织天灯会集资兴建,占地约4000平方米,为前后四合院式建筑,后殿独立于后院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创办南溪县李庄镇中心国民学校而拆去大山门和戏楼,改建成现状。

祖师殿  “康、梁变法”提出“废科举、兴学校”,改为教学用房后,大门之上“南溪县李庄镇中心国民学校”的校名历经近百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清晰可见;特别是大门的砖砌工艺及各种图案,一直为众多泥工奉为楷模而津津乐道。

抗战期间,同济大学迁来李庄。李庄民众为鼎力支持同大办学所需,将李庄镇中心校迁到别处继续办学,同大医学院的生理、解剖、细菌等馆则设于此并继续从事教学活动。医学院上人体解剖课所用尸体均在当地或寻无主尸体或花钱购买,作为尸体来源。李庄民众只见医学院经常将死人抬进祖师殿,却从不见抬出来。久而久之,一个可怕的疑窦由此生出,这些人把死人抬进去做什么?有一天,一个泥水匠正在祖师殿大殿上翻修房顶,不经意间从瓦缝中往下一看,只见师生们正在用各种刀、剪、镊、钳等白亮亮的、明晃晃的器具把摆放在解剖台上的死人大卸八块,弯弯曲曲、花花绿绿的心、腰、肝、肠、肚也摆满一桌……“不得了,医学院杀人了,吃人了!”于是杀人和吃人的说法顷刻间便传遍李庄城乡的旮旮角角,一时间,迁入李庄的文化人和地方民众有了冲突。面对这一状况,同济大学与所有迁到李庄的文化科研机构及地方贤达共同提出倡议,认为谣传风行乃乡民闭塞少见所致,倒不如因势利导,将各自单位的工作性质晓喻民众,让民众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是科学,不是杀人吃人的勾当。于是各单位将各自所有的文物集中在一起,举办了李庄历史上空前的文物、科普展览,也是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一次展览。祖师殿也举办了以医学科学为主题的展览,将解剖用的尸体也予以展出。医学院师生还现场为民众答疑解惑,让他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同大迁川前,在川南一带流行一种当地人称“麻脚瘟”的痹病。患者一旦染上疾病,即从脚部开始发麻,发软,所以又称“痹病”。并伴有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待“麻”的感觉逐渐蔓延至人的胸部以上,人即死亡,根本无药可治。因对这一病患的治病原因不得而知,所以在当地,百姓们谈“麻”色变。1942年,宜宾中学有37人饭后突病,经医学院唐哲教授前往会诊,确定为食盐氯化钡中毒,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案,挽救大批病人。为此,同大杜公振教授和邓瑞麟助教的这一研究成果获民国政府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

现在看到的是位于李庄镇军民街口的栅门(相传,李庄过去为防土匪蟊贼的抢劫和骚扰,就在镇周围的十二个进出口处修有十二道栅门,每到天晚,便要关门,使李庄形成一座围城,待次日天亮后才开启,准人进出。岁月更迭,早时的十二道栅门中的大部份已经拆除,公有老场街和羊街还保留着两道古栅门的石门框。

席子巷  下面我们所到的这条小巷就是古镇李庄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条古巷——席子巷。

这是一条建于清朝初年的老街,长不过60余米,宽不过2.5米,因过去为前店后厂加工和销售草席之处而得名。席子巷虽建于清代初期,但还保留有线条简洁明快的明代建筑风格,现保存完好,为李庄古街巷代表作。

整条街都是一楼一底的木建筑,穿逗结构,二楼清一色的木挑吊脚楼,上有屋檐,这一来就把不宽的街覆盖了,街两旁的檐口仅40厘米的距离,站在街市往上眺望,仅看见一丝天空,故而席子巷又被称作一线天。加之与长江平行修建,巷之两端另有街房阻隔,冬日寒风不易进巷,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特点,非常适宜居住。

小巷两边各建门面房九间,分三次间隔时间不长而建成。(按照川南民居的建筑习俗。第二次紧邻所建的房屋,决不允许超过第一次修建房屋的高度,只能略低一点,否则意味着自己的房屋高人一筹,生出许多纠纷麻烦来。)其布局为九、五、四间,铺设街面的长石板共九十五块,巧合之数是否含有反清复明,还我大明“九五之尊”寓意,有待人们去破解这一楼百年之谜。

在大门之外还有一扇半截小门,俗称“腰门”。腰门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除了关猫狗小孩,还具有一项和过去封建礼节有关的重要功能,用一句话来说,一是采光,二是避嫌。因两街两边的檐口相距较窄,纵然是青天白日,光线也极为有限,若逢阴雨,两边民居将大门完全开启仍觉光线微弱,反之则漆黑一片。若将门完全洞开让光线投进,虽可以解决光线的问题,但房中的一切被外面过往的行人一览无余,在房内做针线的女子们会有“抛头露面”之嫌,给人以不端庄之感,招人闲言碎语。为解决这一矛盾,古人想出在大门之外再安装一道“腰门”,这样一来,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光线,又可以省去因“抛头露面”惹来的流言蜚语,这可是一举两得。

腰门的发明和应用,不失为古人的一项聪明杰作。时至今日,腰门除了避免妇女“抛头露面”的功能已不复存在之外,其他诸如采光、防止宠物外窜的作用依旧发挥。

这一条青瓦遮挡阳光雨水的小街,也遮挡了外界的喧嚣,人们不急不缓地过着悠闲的日子,挑水的,拉车的,摇蒲扇的,步履都那么舒缓。今天,这条小巷已没有了往昔的热闹,极为清幽。

八、参观玉佛寺

玉佛寺原为天上宫,原天上宫供奉天上圣母(即天后圣母或妈祖)神像。解放后作为李庄粮站粮仓用房。1998年,粮站腾空仓库后,天上宫改名为玉佛寺,恢复了佛教活动,玉佛寺主持人为隆盛法师。原天上宫是由福建藉移民集资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修建。

玉佛寺占地2000余平方米,坐南向北,保存较完整。由大山门、前殿、后殿、厢房等组成复合式四合院布局。戏台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以细木雕刻艺术为主要特征。在天上宫建筑中占有很大份量的木雕装饰,多以深度浮雕为主,辅以部分镂空雕,线条流畅,立体感强,雕刻刀法十分精湛,表现内容多以传统戏剧内容为主。特别是后殿正前方的四根承檐斜撑,每根上刻有一龙或一凤,每根刻有一龙的则排列在左右的边上,每根刻有一凤的排列在殿门外正中左右。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敬崇天上圣母或天后圣母与原藉敬崇妈祖的同样心态。这些不可多得的木雕精品,能充分反映出古代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建筑风格。虽然在“文革”破“四旧”风潮中遭受一定程度的人为损坏,但仍有相当部分保存较完整,为今后的全面修复提供了依据。

天上宫前殿两侧门额上书有“三山”、“九牧”题字。三山:古谓海上三座神山简称。这三座神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九牧”即九州之长。

1998年由天上宫改为玉佛寺后,现寺内供奉有释迦牟尼、西方三圣、地藏王、睡佛、千手观音等十数尊缅甸玉石雕刻而成的佛像。这些玉佛造型生动,体态庄严丰满,线条流畅,服饰精美飘逸,富有动感,璎珞辉煌,质地圆润细腻,给人以神圣之感。每逢庙会,心定会举办各种佛事活动,前来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成为李庄宗教文化、旅游文化的集聚点之一,玉佛寺现为宜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参观禹王宫

a.禹王宫广场观看草龙民俗表演:自古以来,龙就是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象征。流行在中华大地之上的舞龙活动,就是将这种气势和自豪表现出来的一种载体。李庄舞龙,历史悠久。相传,草龙代表着主管司雨的泾河龙王。在古时每逢天干大旱,百姓为救田野禾苗,必定舞龙求雨,舞毕还要将龙烧掉,其用意就是提醒主管司雨的泾河龙王及一切管水的龙王,不要忘记自己所负职责,赶快降雨,以解万民忧旱之厄。久而久之,李庄舞草龙这一习俗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而今又赋与新意,演变成一种表示喜庆内容的欢乐形式。2003年9月28-10月7日,草龙发祥地--李庄,举办了“首届中国李庄草龙文化旅游节”,在媒体的大量报道中,李庄草龙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b.参观禹王宫

   慧光寺原名禹王宫,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为湖广籍入川的尹氏家族所建,兴建之初兼有宗祠和湖广会馆性质,占地2200平方米,由山门、戏楼、前后殿、厢房等,组成两个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慧光寺也称之为禹王宫,相传是为了祭奠治水有功的大禹而修建的,它从解放后至1992年一直作为李庄粮站的仓库用房,因此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1940年迁来李庄的国立同济大学,其校本部即设在此。1992年经批准后恢复了佛教活动。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上方高悬的“慧光寺”三个金色大字,这三个字是由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周绍良先生所书;“慧光”二字是佛家语,比喻智慧能了澈一切,如光明之透破黑暗,故称之为慧光。在山门前有一匾额“功奠山河”及一幅对联:“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毓仙源”此匾额与对联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张松晴之手,“功奠山河”四字是歌颂赞扬大禹治水的功劳,为安定国家、造福百姓奠定了基础。这一点从山门上的对联就可以看出;对联上片所是说:流经李庄而过的滚滚长江西自岷山而来,一个“导”字又暗喻大禹的治水之法。因古人地理知识有限,不明长江的发源地是青海省。汹涌喧嚣的长江经李庄后又一路下泻,一日千里奔出三峡,进入水网密布的湖北省。联中一个“楚”字又表明了李庄禹王宫是湖广籍移民所建,也表明因为大禹治水,江河流浚,“楚”地百姓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水患经治理后带来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恩泽。经过培修恢复之后的慧光寺彩绘鲜艳,金碧辉煌,享有“川南名刹”之誉。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李庄“四绝”的九龙石碑(四绝:旋螺殿、祥云百鹤窗、奎星阁、九龙石碑);九龙碑长2.7米,高1.3米,是慧光寺内石雕精品的代表之作。九龙碑画面为深度浮雕,有九条穿梭遨游于云海之中的神龙,在石碑上除了正中一龙为正面,龙头口中含有一颗可以转动但不脱出之石宝珠之外,其余八条都呈对称状侧头分列左右两边。相传,将九龙置于大殿之前,表示大禹将总管九河的龙王治伏并受其控制,以示天下从此江河风平浪静,水患不再,国泰民安。梁思成先生也对九龙石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如果将北京故宫的九龙石刻比作一顶王冠的话,李庄的九龙石碑就是这王冠上的一颗珍珠。

慧光寺的石雕艺术非常之精美,雕刻手法除了深度浮雕之外,也有镂空雕,在正殿月台下左右就各有四幅精致细腻、惟妙惟肖的石雕画面,其人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内涵丰富。第一幅名叫:赵公明下山收黑虎,赵公明传说中的财神,而在此幅画下面还刻有立体感很强的盛开着的牡丹,此画用牡丹花开和财神来表达一个“富”字。从右到左依次是:计收姜维、过江招亲、凤仪亭、三顾茅庐、空城计、截江救主,这几幅图都出自《三国演义》,而他们所表达的是一个“义”字。第八幅图为“打虎收孝”,则突出一个“孝”字;这八幅石雕向世人表明尹氏家族的“富、义、孝”的为人处世之本。

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是月台,与我们相对的就是戏楼,这个戏楼目前是我们西南片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同济大学迁来李庄后,每年5月20日校庆之日除了会举行盛大的运动会外,还会在戏楼上演出宣传抗日救亡的文艺节目,同大的学生也曾多次与江安国立剧专的师生在此戏楼演出著名剧作家曹禹创作的《雷雨》、《日出》等节目。

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贵州省独山境内,国家告危这时,当局提出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和“谁愿做亡国奴”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报效国家。也就在此,同大364名学子投笔从戎,报名参军,临行前同大学子聚集在此集体宣誓之后慷慨出发。戏楼右边的牌匾是由同大校长助理朱绍中教授于2001年8月6日在市、区及李庄镇领导的陪同下揭牌、挂牌的。

下面我们进入的是慧光寺的“大雄宝殿”,此殿“大雄宝殿”四字为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在大雄宝殿上粗大的木质立柱下的石雕础石,刻有盘旋隐现于祥云之中的神龙,其形象生动逼真,更为有趣的是每当要下雨之前,这些础石必定会渗出晶莹水珠,在地面上将形成一片湿润,因此也被称之为李庄的“晴雨表”。

十、结束语、欢送词

1940年,李庄以一纸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包括世界级大师梁思成、林微因、傅斯年、李济等大批学子云集李庄。6年间,李庄为学者们安置了一张张平静的书桌,给战时中国人文科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养分。这是一段人文抗战的历史。

68年前,滚滚长江见证了同济、各学术研究机构与宜宾、李庄在抗日烽火中的真心牵手,见证了同济、各学术研究机构与宜宾在文化抗战中的同仇敌忾。68年友谊凝结而成的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和抗战文化陈列馆,不仅是铭记历史的符号,更是友谊与情意源远流长的象征,不仅铭记了历史,更昭示了未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今天我们的旅程到此结束,希望我的服务能使您感到满意,感谢您的合作,衷心期盼您的再次光临,古镇李庄永远欢迎您。祝您:一路顺风、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