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blywhw@126.com    QQ:2680826841    广告合作热线:17760503325
旅游文学TOURIST MAP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高县

瞻仰高县周雨生先生德教亭碑

来源:作者:刘安发布时间:2017-07-05阅读次数:分享本文:
一本书出版五十年后,还有人读,不能说没有生命力;一块德教亭碑,能够跨越两个时代,屹立近八十年,那也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吧。
当我到达高县时,正是微雨过后,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依然人流车行,名利喧嚣。在这嘈杂声中,很难有一份宁静的心境,将时间回望。只是进得柳湖公园,站在周雨生先生德教亭前,质朴碑亭才将浮躁的心平息。
高县古称高州,其地势旧称“五马归槽”,多山,且是矮山,没有峨眉之秀美,泰山之雄伟,张家界之神奇,真是平凡不能再平凡,普通不能再普通。古人云地灵人杰,回溯高县(当时不包括庆符)历史,有清之前人才屈指可数,到了民国以后,才开始人才辈出。耳熟能详的就有李硕勋、邹必诚、何雪松、阳翰笙、何知礼……

为何在这时会出现如此多的人才,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教育。回顾高县在清季民国生,号廓园林。高县城关镇人。系清末民初杏坛耆宿,著名教育家。先生博通经史,为晚清廪生(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由公家给以膳食费用),其弟子周鼎三为晚晴拔贡。1906年经邑人王伟章、毛羽丰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戊戌变法后,先后筹建高县第一高等小学堂,乡村师范学校,城区第一小学校及第一所女子小学校。延揽人才,开设新学,并历任堂长、校长、监学、国文历史教员及县财务检察员等职。其中1931-1933年任高县中学校校长。民国后大批有志青年及革命者都曾师其门下,多为社会贤达及栋梁之才。文坛泰斗阳翰笙、《延安日报》主编周文奎就是其学生中的佼佼者。

关于德教亭的建修,据高县文史馆资料,可知其中缘由。恭录如下:
先生十八岁开始执教,从事教育垂六十余年,县人以先生之品德学问,堪为师表。倡议在柳湖公园之东北角,竹梅掩映之中,竖碑建亭以表彰先生山高水长之德行风范。德教亭于一九四二年(壬午)始建。亭名德教,碑亭同名,碑文正中是“周雨生先生德教亭碑”,背面序文为高县县长伍心谏之所撰。其序曰:
雨声先生,学识精湛,品德淳彦。讲学里门,垂六十年,于教坛颇负盛名,宗邑人士受其裁成者以千计。高县绍有今日之人文蔚起,实先生育成之功绩也。适逢先生八秩初度,及门感其德教,为之建亭树碑,以资纪念。余忝宰是邦,恭逢其盛,爰缀数言,藉表景崇。民国第一壬午春立。

碑文由内江著名书法家余燮阳(民国时期,与公孙长子、陈鸣鸾、梅鹤年为世人称为内江四大书家)敬书
雨生先生生于清末,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思想的濡染。但对腐儒及崇尚迷信等大胆抨击。而在教育上很能与时俱进,他的教育思想不泥古而重今。符合时代潮流。提倡读书立志、明理、养气,然后推己及人,以天下为己任。试看他给小学大门写的对联: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作育英才,文运必须人振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兴华夏,世风全仗士先开。
纵观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国受尽列强欺辱,割地赔款从没停过。更有上海租界外滩公园挂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外国人更是辱骂国人为“东亚病夫”,国家之弱,经济之落后,人民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能保障。清代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失败告终,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更是依附列强,甘心做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雨生先生与当时的有识之士一样,很敏锐提出了培育人才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对联上联出自《论语》,提出成才的三大原则:“好学”、“力行”、“知耻”,下联出自《孟子》,借孟子之言回答如何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旧社会,教师地位不高,元代甚至排到第九位,更有“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清代郑板桥曾作《教馆诗》说,“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无奈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但有一点不否认,解放前的教师,即使是中小学教员,其学养水平却是非常高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大学者,如朱自清、季羡林、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曾做过中学教师。很是佩服当时的知识分子,真的能做淡薄名利。只要是培养人才,不计较地位名利,都努力去做出最好的成绩。雨生先生注重学以致用,创办贫民教育工厂和蚕桑养习所。试看周老先生所撰另一幅小学校门对联:
小学生理想要开通,推己及人须识改良新社会;
众教员精神宜振作,以身作则谨防辜负好儿童。
这副对联即使放在今天也有警示作用。儿童是祖国花朵,万丈高楼从地起,儿童没培养好 ,其他都是白搭。
雨生先生所处的时代,内忧外患,国难方殷,民不聊生,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注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当蔡锷将军在日本病逝的消息传来,高县举县开追悼大会,雨生先生带着沉痛的心情为大会做了一副挽联:
赤手造共和,两次推翻专制国;
黄群无幸福,一月频摧二伟人。
注:(“二伟人”是指1916年10月31日 黄兴因操劳过度,旧病复发,溘然长逝。11月8日 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
当寡廉鲜耻的大卖国贼袁世凯死后,雨生先生有感而作:
冢中骨何足道哉,一世之雄,而今安在?
天下事已大定矣,四海之内,咸与维新。
中华民族真的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目的是想亡我中华,灭我民族,为不做亡国奴,英勇的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当雨生先生外孙肖忠厚参加远征军去印度抗日时,雨生先生作诗勉励:其诗云:英才焕发有为秋,有志男儿壮志酬。万里腾骧飞佛城,千骑奋勇出神州。同仇敌忾捍疆土,众志成城斩倭酋。愧我老怀歌白雪,临歧舒笑一仰头。
雨生先生也曾为高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创作校歌及为抗战胜利祝捷大会撰写长联。1934年,雨生先生以七十七岁高龄辞去校长职务。
由于时代久远,对于雨生先生的了解只能是一个大概。但回头想想,给活人修亭立碑,这个举动却很不简单。一是周雨生既非达官亦非巨贾,仅仅是一介寒儒。不幸的是,此碑亭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碑摧文毁,蒙尘被垢,只能让人扼腕叹息而已。所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按原式恢复,只是碑文大部分漫漶毁。但犹幸天佑斯文,迄今德教亭仍巍然屹立于流湖公园的湖光山水之间,供后人凭吊。
七十年间,高州官商如过江之鲫,唯独给周雨生先生立碑,可以说公道自在人心。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我有幸在周老先生外孙著名老诗翁江毓治老师处看到周老先生的相片,白发银须,面容清瘦,双目有神。其下像赞云:以为介则通,以为质则雅。道学程朱,经术郑马。既矜式夫乡人,复津逮夫学者。我来见公,独拜床下,硕德耆年,在高之野,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又在一本书上看见了周雨生先生弟子台湾杨亲仁一首《扬州慢》:
苦恨飘零,鬓残春去,故乡畅饮多杯,向周公拜酹,庆桃李芳菲。欲瞻书斋遗物,尘暗人非。最能忆,音容笑貌,磊落宏恢。
哲人其萎,到而今,令誉崔嵬,念诲我殷殷,循循德育,琢玉磨玑。五十年来师谊,如朝日时刻依依。似符江流水,绵绵萦绕心扉。
许多年后,周雨生先生的外孙(肄业于燕京大学已经八十九岁)江毓治老先生写下《瞻仰高县公园周雨生先生德教亭》:
高县当年角逐纷,我公一出每安群。
闾阎学子思遗爱,桑梓儒行赞绝伦。
后进士民尊大老,横流黎庶托斯文。
程门立雪隆乡望,德教高风远近闻。
回顾往昔,不由让人感叹万端。眼前这座简朴的德教碑亭,确实给人不少启迪。斯人虽已逝,风范必长存。
(作者系四川省宜宾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市一中语文教师)


  1. 上一条:没有了
  2. 下一条:等待更新